—— ——鲁兴勇散文选登(21)
陈星斗当兵照
——根据铁道兵战友网战友交流栏目中《星斗闪烁 岁月留痕》改编
陈星斗是通山走出的铁道兵之一,在铁道兵35年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上,从通山县共征招了三批铁道兵。应该说在一个当年人口不足三十万人的革命老区县,十年内连续征招了近千人的铁道兵兵员,分别补充到了三个铁道兵师,这在铁道兵的发展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参加抢修抢建的都是当时国家“三线”建设中的重点战备铁路。
星斗老兵是1969春季年入伍,当年一起参军的二百多人,全都补充到铁道兵七师参与了襄渝铁路会战,在之前的1968年也征兵二百多人,补充在铁五师参加了成昆铁路会战。当时的成昆与襄渝线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铁路战备工程,当年的艰苦是不言而喻。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中播出的“永远的铁道兵”,就有当年的影像资料记录,见证了老铁道兵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愿把一切青春热血献给国家的英雄气概。1968与1969年的两批铁道兵退役后,在通山县机关各部门任科局长,基层任乡镇村干部者不少,但这两批退伍军人均已进入奔七年龄段,已经有五分之一的老战友去世,其他都进入安度晚年了。我是最后一批从通山征招的铁道兵,是1978年冬季入伍,当年征兵三百四十多人,补充到铁六师,主要参加了当时重点战备线-南疆铁路的抢建。
常言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铁道兵则是更加艰苦的“志在四方”兵种,陈星斗老兵与多数战友一样,当了四年铁道兵退伍回了通山县横石潭镇。按说一个老三届知青,又经过部队的几年历练,当时想找个安逸的工作并不难。可他选择了回乡村当农民、当村长、创办乡镇文化站,后任县文化馆长,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留下了不少耀眼的闪光点。如书中记叙的军营中《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讲述了长眠于襄渝铁路线上的三名通山籍铁道兵老战友悲壮牺牲的场景;回乡后在创建乡镇文化站中写的《文化站姓“文”》和《农民进城当馆长》,都记录了他对事业的热爱与艰辛探索;退休后为了保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而组织参与的赶牛事件,在事后写的《向横石人民致敬》一文中,从他那真实坦诚的文字里,体现出了勇于担当的铁兵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有些章节我是情不自禁地含着泪读下来的。
书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当过兵的人不少,能永远地保持军人作风与铁兵精神的,星斗老兵则是一颗耀眼的星星。他那份对家乡热土的爱和对故乡文化事业的探求与发扬,是有其个人独特性的,是因为有爱才有的激情。应该说一个人的一生,能与书结缘,与文化为伴,并把文化传播与创新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事业,是一件福泽深远的事。能将自己在岁月中的磨练感悟与闪耀光点,用书的方式记录下来,传与后世、赠与友人,也是会随着岁月的流转而焕发出别样新姿来的,也可更好地激励我们的铁后代继承与发扬好铁道兵的精神与文化。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载,虽然没有那么些突出的家国情怀与惊天动地的事迹来名扬千古,但当你回首往事时,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则就是无憾的成功与荣耀。读完《岁月留痕》后,我是一夜未眠的,因为星斗老兵的奋斗轨迹与为人做事,对事业的这份执着与坚韧,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同感与共鸣。“书如其人”,我与星斗老兵相识时间不长,交往也不多,但这本书让我们兄弟般一见如故,也许是我们都当过铁道兵的缘故吧,才有如此的心灵感应与铁兵情怀,愿本书能在灵秀美丽的家乡再添一束绚丽之花!
2019年3月30日,1969年通山县入伍的铁道兵老战友们,将在通山城关举行当兵五十周年庆,我衷心祝愿这些老战友、老兄长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预祝庆典盛会圆满成功!
此文于2018年10月31日在通山县人民政府网《文化通山》发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