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兴勇散文选登(4)
如近年出现的“淘宝体”、 “QQ体”、“校园体”等,就像流行的衣服款式一样快速受到人们的模仿使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前些年只是网民热衷于造字、造词,而现在则是造句成为了风尚。不管是造字造词还是造句,网络语言都离不开随时随地发生的新闻热点,社会事件和个性突出,富于创造性的特征。这种看似平常简单,而又充满戏谑调侃意味的网络语言,能在当下赢得网民的好感,是具有其实用性基础的。
在互联网上交流的便捷,而且又没有局限性,使得网民们的语言更是五花八门,从早期出现的“美眉(美女)”“88(再见)”到正在流行的“稀饭(喜欢)”“水饺(睡觉)”“^-^(眯眼笑)”,还有“囧”(音jiǒng)字,本义为光明,现今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了,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风行的古汉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创新是语言文化生命力的表现,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了创新,就会失去永久的光芒与传承的意义。
从商朝的甲骨文到现在,汉字已经流传了近四千年,它就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并一直处在一种非规范与规范的对立统一之中,现今留下来的词汇大都是经过了犹如大浪淘沙一般的无数次筛选。正如一位语言学者所说:我国的通用语言一直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发展之中,它可以吸收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语汇甚至是方言。如我们常说的“智慧”“觉悟”原是佛教用语,又如“清一色”“翻番”则是麻将术语,又比如以前只有文艺界才使用的“走穴”“穿帮”不也成为了汉语成分吗!只要网络语言中符合语言发展规律,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也就有可能进入到现代汉语体系中。
网络文化的流行,也逐渐影响着人们对传统语言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交流方式与亲情理念。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条件,而语言的发展又能反过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又是文化的精髓。当今的网络语言创造出的大量新词语,对丰富现代汉语词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的贡献,所以,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应视为洪水猛兽,要用科学观点来看待它。比如一些大众化的乡俗俚语,就很有生命力,语言本身是有活力的、变化着的,只有不断地更新才有更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只认为周、汉、唐、宋、明的语言文化才是正宗的汉文化的话,那么“八股文”就不会被放弃,白话文就不会成为今日的主流。
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能更好地发挥出个人的自由性,在构想上能更为巧妙地表现出各自的心意来,从而也最大地反映出了每个人的语言创造力和想象力。从整体来看,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新媒体影响之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生存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是开放与多元,随着经济基础转型和社会结构分化,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增强了,文化的生长空间也扩大了,出现了多样文化的共存互补;二是新颖和简显,网民使用新技术、记录新生活、评价新社会现象,通过新语言、新行为引发民众关注,因此,“我新故我在”的网语创造性应成为文化常态。
据统计,我国网民平均年龄在二十六岁左右,这一人群的普遍特点是思维活跃,向往个性张扬,喜欢打破旧有秩序体系。加之当今的社会生活变化如此之快,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令人疯狂或者雷人的事件发生,人们面对这些社会事件往往有着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如何快速地表达出来,最好的句式就是来个“旧瓶装新酒”的痛快。细究这些网络语言,除了个别的是发泄郁闷和表达不满外,其最终的目的性不过是博君一笑罢了。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担当着承载文化的容器作用,同时又具有审美和娱乐的潜能,当人们一旦衣食无忧了,则需要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时,语言的娱乐功能就会彰显出来。
诗人艾略特说“去年的话属于去年的语言,明年的话等待另一种声音”。网络语言的出现,尽管丰富了语言的个性,拓展了网络文化,但从整个汉语系统的规范和健康来看,现今出现的“网络后遗症”致使一些人离开了网络、离开了键盘上的输入法,就不会写字或者写出白字、错别字。网络语言中经常显现出的怪字、错字对于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在汉文化的学习上肯定是不利的。
尤其是在外语,特别是英语教育日益盛行的情况下出现的:BT(变态)、GG(哥哥)、MS(貌似)等。这种英文字母版的网络短语,已经对汉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有人猜测,网络语言将成为英语世界性扩张的一个插曲,纯汉语文化则将成为历史。随着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有人甚至提出了网络语言要“革”现代汉语的“命”的说法。如“淘宝体”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亲,9月2号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亲,全5分哦!给好评哦!又如“亲耐滴,偶灰常稀饭你”。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亲爱的,我很喜欢你”。面对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网络语言,让人有所担忧也属正常,然而要规范网络语言,则需要社会的正确疏导和学校教育的正规引导才是。
(此文2011年在人民网发表后,也由多家网站转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