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兴勇
本站通讯员:鲁兴勇
中铁十五局二公司

麦田除草



 
       焦作市有“麦都”之称。阳春三月的市郊,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如诗如画。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也正是追肥、除草、浇水、灭虫等麦苗管理的黄金期、关键期。近郊乡下老家,我种有一亩地的麦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麦田管理一道工序也不能少。政府提出一手抓防控新冠肺炎病毒,一手抓社会经济复工复产,两项都是硬核。我和老伴在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后,骑着电动三轮车回到乡下,这次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除去杂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前几天下了場春雨,麦苗长势很好,“无心插柳柳成荫”,与此同时,田里的杂草也竞相比赛似的疯长。我认识的有蒲公英、车前草、马齿苋、艾蒿,尤其是艾蒿和一种叫米米蒿的,更是敢于和麦苗试比高,不仅麦垅里长,麦行里也长,而且高壮大,在地里与麦子争营养争空间。若不及时除掉这些杂草,麦子的产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现在乡下人除草多采取使用灭草剂的方法,灭虫则使用灭虫的农药。我们家因为地少,基本不使用农药,长草了就锄、就拔,有虫了就捉或撒些草灰,都是用这些土办法处理,为的是减少对土壤和粮食的污染,同时,转基因之说也弄的人心添堵,自己动手种点地能吃点放心粮食,也解个疑虑心病。
       庄稼人常说:“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种地不上肥,等于瞎胡混”,“你糊弄他的地皮,它糊弄你的肚皮”,“种地不管理,不如在家睡”。话糙理不糙,意思是一样的。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虽然付出与收获不一个季节,但收获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十四岁缀学后,我也曾在生产队跟着大人锄过地.那时就想不明白,分明是庄稼地里锄草,却要说成锄麦子锄谷子锄玉米锄芝麻,另外,锄什么庄稼用什么锄头也很有讲究,锄玉米用板锄,锄麦子则需要用漏锄,因麦垅窄,用板锄铲会盖死麦苗,漏锄则是土在锄的中间漏出,不会盖死麦苗.我们今天拿的是漏锄.那时大人们还讲,吃糖糕糖会流在脊梁上,锄地会锄上脚后跟,他们边说边示范,逗的大伙哈哈大笑,忘记疲劳.原来,吃糖糕时不小心糖水流在胳膊上,抬起胳膊去舔糖时,糖水自然就流到脊背上,锄地往后看到有草没锄掉时,扭过身子用锄头勾,不小心就锄到自己的脚后跟上了.因而,豫剧”朝阳沟”拴保教银环锄地的动作要领是很对的:”前腿弓,后腿蹬,心不慌,手放平,”否则,不小心就会给庄稼判了死刑,即锄草反而锄掉了庄稼.
       除草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极其细心的活。麦垅里长的草容易除掉,麦行里的草,就像豆腐掉进灰堆里,拍不得,打不得。下锄,会连同麦苗一并锄掉,拔草,还必须一手按着附近麦苗的根部小心地拔,因为麦苗和草的根已盘根错节地长在了一起,拔出草根也会带出麦根,那就得不偿失了。我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若是西方的农场主,一人耕种数千亩、数百公顷的土地,绝不会采取这种做法。
       别说国外,就是在我们的国内,有的种粮大户,也是数百亩、上千亩甚至更多的土地流转承包,他们耕种管理,收割及销售,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地上大型拖拉机播种机耕种,空中小型飞机播撒农药和除草剂,灭虫、施肥,收割机脱粒,一条龙作业。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的实现,赋予了现代农业新的面貌,使过去农业贱、农村穷、农民苦落后的“三农现象”得到了较好改变。
       我们这个小山村虽也有土地流转,但没有大规模承包。虽然基本实现了耕种收割机械化,但在某些方面,人工对庄稼的管理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一些山地梯田,小块地,大型机械派不上用场,只得用小型机具或者人工去耕种劳作。这也是山乡的一个特色、特点吧。
       其实,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部队提干后,我在老家没有地了,这一亩地原本是我弟弟的荒地。村里多年前办小煤窖堆矸石用的,小煤窖停办后,在矸石缝里长出许许多多野草,有的一人多高。开大车跑运输的弟弟无暇顾及,就告诉了我“闲不住”的老伴,老伴就动员我和儿女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捡石拓荒,起初我坚决反对, 经不住她再三劝说,加之土地是珍稀资源,开垦出来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另外,粮食是国计民生之根本,无粮不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于是我就同意了,我们一家人硬是捡出几十车矸石,一锄锄将地刨出来,种上了庄稼。每年种麦子种玉米,虽然收不了多少,干旱时收不够成本,但老伴还是乐此不疲。我曾几次劝说老伴,70多岁了,不能再种了。老伴却坚持说比在市里闲着打扑克强,就当锻炼身体的,我也只能随老伴一块干了。就是老话说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真正干庄稼活,老伴比我会干也能干,有年春天我从部队反乡探亲,家里没人,邻里大娘告诉我她带孩子在生产队地里锄地,到地里后我看到,她把一岁的女儿放在小木车里,她锄一阵子,反过身子将小木车往前搬一段,女儿哭时她便随手拨根杂草哄一哄,确实不容易.
       我年轻时只认得大麦小麦,“大麦勾了头,小麦也快熟”。现在可不一样了,各类麦种让人眼花缭乱:郑麦,周麦,徐麦,中麦等等上百优良品种,什么样的气候土壤结构及土壤湿度,种什么的品种都有讲究。有的优良品种不仅高产,还抗风寒,抗风沙,抗干旱,抗倒伏。有的麦秆低结穗大,颗粒饱满,有的麦子打出来的面白,口感也好。据说有专门做面包的麦子,有专门做蛋糕的麦子,还有蒸馍、做馄饨的麦子,林林总总,弄得我也说不清道不明了。
       在产量方面,以前一亩地能收两三百斤就不错了,现在七八百斤很正常,许多地方平均亩产超千斤,最好的麦子亩产能达到1600余斤。一些种粮大户一个麦孪就能收入几万、几十万元,既为国家做了贡献,又使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会受到政府的表扬与奖励,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因新型肺炎疫情蜗居在家久了,一下子到野外,心情也愉悦的多。难怪在微信群里,看到城里一位蜗居多日老友写道,”我真想到郊区的麦田打个滚,臭一口野外春天的清香”.我也在家蜗居己久,很珍惜这次带着健康证回乡.艳阳高照银锄落,古稀之人好快活.我和老伴边锄草边拔草,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回头看看,也就锄有半亩地。由于我们细心,小心翼翼,踩倒的麦苗不多,除掉的杂草也不少,有的草还可以捡起来拿回家,人吃也行,喂鸡也行。你别说,有的城里人还专门跑到荒郊野外拔这些野菜吃哩!应验了一位哲人所言,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其实,万草皆为药,只是认识到与没认识到罢了。
       眼下,春光明媚,暖风和煦。周边的麦田里,也有许多乡亲在搞麦田管理。扶贫先扶志,乡亲们都是勤劳朴实的智者,他们爱科技,爱劳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努力脱贫致富。许多己经生活很富裕了,盖了新房,买了小车,吃穿住行都不愁,用他们的话说,过去的大地主老财都没有现在我们的日子好。欲从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加幸福的生活仍需继续努力奋斗。他们相距几十米、几百米,在地里也没必要害怕人传人,也不用戴口罩,他们隔着地垅,有说有笑,有的身上还带着小收音机、播放器,一边锄地浇水,一边听着歌曲或戏曲。真乃田园好风光,曲曲歌飞扬。麦田精管理,老少喜洋洋,多产优良麦,致富奔小康。
      这是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是一片充滿生机活力的土地.人们在这美丽的土地上,用勤劳智彗的双手,编织着梦想,编织着希望!麦地除草,我和老伴与乡亲们一祥劳动着,快乐着!

 
                     中铁十五局退休员工:秦世江
                            焦作市工业路518号
                                                    2020.03.12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