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峰
本站通讯员:郭志峰
中铁建大桥局

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拥有铁道兵精神的建筑施工企业,我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一路走来,不知道修了多少公里的路,打通了多少个“最后一公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企业管理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阻碍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前进的步伐。

  “最后一公里”源于用来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问题。现在这一概念逐渐被许多行业使用,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关键性的步骤。由于是“末梢”, 所以监管费力,容易出现“盲区”;又由于是关键性步骤,所以也往往困难重重,不容易“打通”。而如果能下大力气想尽办法打通这看似微不足道而实则举足轻重的“最后一公里”,则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必将大幅度提升。

  首先,确保制度的科学性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基础。在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和充分论证,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要防止为了“短期效应”或者“所谓的政绩”而拍脑门决策,不切实际地搞花架子、虚张声势,结果就是要么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要么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最终致使有些制度办法由于“先天不足”还没等走到终点就“病死”在半路上,则打通“最后一公里”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确保制度的连续性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前提。行百里者半九十,“朝令夕改”往往导致“寸步难行”。打井的漫画相信读者都看过,也深受启发,其意在说明只要认准一个地方,找准一个位置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挖下去,终会打通紧临汩汩清泉的“最后一公里”。当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内外部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思路,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制度办法,但是为了“打到水”的最终目的而制定的核心制度是不变的。

  最后,确保制度的执行性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习近平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一旦确定就要不折不扣地层层抓好落实。制度的制定在上面,而实施的重点也是难点则是在下面,特别是基层,也就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对此要以抓基层为突破点,敢于较真不怕碰硬,善于啃硬骨头。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实现“一锤定音”。

  总之,“最后一公里”好比人体神经系统的末梢,对于整个肌体而言不可或缺,但如果长期堵塞或者坏死,必将逐渐侵蚀整个身体导致瘫痪甚至死亡。所以,打通“最后一公里”是确保企业持续正常运转,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