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作者的老屋
我常常想起家乡的老屋和生活在老屋里的爹娘、哥仨、俩姐。曾经七口之家热闹的、虽穷但也幸福欢乐的情景不再重现,感叹这个世界转眼间便陌生的让人不可思议。
莜面的诱惑
家乡产的莜麦我最爱吃。莜麦是一种低产作物,只适合坡地生长,山沟里的梯田种的莜麦长得高,但很脆弱,遇上暴雨和大风,全扑倒在地,辛苦一年颗粒无收。遗憾的是,那时的农业专家还无法攻克麦秆细、抗风雨、抗倒难题。可是坡地种的莜麦收成不好,除野鸡、松鼠、老鹰、野兔等动物吃掉一部分,余下的莜麦,大部分交了公粮,分到生产队每个人头不足二十斤,遇上干旱更糟糕。莜麦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粮食,据说对降血脂、血糖有奇效。不过要将莜麦变成可入口的莜面食物,可没那么容易。首先是将莜麦颗粒倒进添满水的锅里淘洗后捞出来,待水滴净,不等干透,下锅炒个六七成熟,再在石磨上磨成面,方可做成食物享用。山区自然条件差,除了高山、森林和河道,可耕种的土地少,人们便瞄上了村前村后桦树、杨树相对稀疏的山坡。生产队组织劳力将一片片森林砍伐掉,开垦出一块块地图样的坡地,扩大莜麦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由于产量低,扩大种植面积,忙碌一年依然收获不多。
兄弟姐妹5人在侄儿婚礼后合影
人穷志不短,待客不能抠门小气。爹娘善良厚道,亲朋多,家里的莜面除待客和作为特产馈赠亲朋,吃到嘴里的便屈指可数了。尽管生长在种植莜麦的驼梁山地区,但在我第一次出远门当兵前,从来没吃够。在外工作,心中念念不忘莜面栲栳、莜面河捞、莜面鱼鱼(形状像小鱼)等食物。现在的农村,不种莜麦也能吃上莜面,从网上、超市都能买到,价钱还不贵。
世界真奇妙
这个世界太奇妙,一个闪电便是一个变化,曾经不敢想的,想不到的都拥有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文化生活与市场经济的对比,落差太大,不敢想像!那时候,照明是昏黄的煤油灯,城里人做饭是煤球、山区有森林的地方是柴火。一个家庭能买得起一辆自行车是很自豪的。大队、公社才有电话,社员与外界沟通交流要发电报、写信。后来,电灯取代了煤油灯,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小汽车让人们爱不释手的自行车无地自容。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风靡全世界,电话机被扔进垃圾桶,手机发短信、发微信、视频聊天、看新闻等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的问世,使纸媒、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地位直线下降,除党报党刊外,娱乐性、专业性强的报刊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农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房、草房、瓦房,不消几年工夫竟魔术般变成楼房,煤球、煤糕等对人体有害燃料被污染小、便捷高效的煤气、天然气取代。21世纪前,公安部门侦破案件全靠目击证人的证词,不能限期破案,便讯刑衅逼供,屈打成招的冤案屡屡发生,如今大街小巷装有探头,罪犯的恶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案率大幅提高。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动车高铁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曾经只有县团级以上领导才能乘坐的飞机,如今除了失信和被剥夺自由的人,谁都可以购票乘坐。曾经占绝对优势的邮政,被全国上百家快递公司蚕食的只剩下一鳞半爪,如果没有邮政储蓄支撑早已倒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电脑时代、信息化时代,还有作家用笔费时费力地写文章吗?一台智能化电脑的信息储存量,恐怕抵得上1000万人的大脑!科学推动生产力发展,今天的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获得信息更加快捷。再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仿佛是西游神话。汶川大地震是人们生存方式的重要转折点,大量的农村人进城购置框架结构、安全系数高的楼房,长期定居在城市,因此一夜间催生了数不胜数的房地产商。进城的农民由慢生活变成城里人的快节奏。
作者生活16年的村庄
什么都在变,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得生机。父母给我留下的其中3间老屋,从我1986年结婚后的30多年,居住时间不到两个月。房子闲置多年,里面存放着哥哥和弟弟两家的杂物。石木结构的房屋承受不了岁月的洗礼,像一台老化的机器,撑不了多久。
母亲的教诲
在老屋的每一个生活片段,都值得思索和回味。饭熟了,父亲盘腿端坐在靠被褥的炕中央,我和哥哥弟弟、大姐二姐坐在父亲的两侧。面前是母亲端上来的饭菜,她围着我们忙个不停。我们吃一大半了,母亲才细嚼慢咽地吃饭,大热天还好,冬春气候寒冷,要不了十分钟饭菜便凉了。家里规矩多。在炕上吃饭,必须盘腿端坐,端在手里的碗,碗底不能触到手心,说这是乞讨的人,大冬天暖手的端碗姿势。拿筷子的动作要规范,即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一根,中指与良指夹另一根,母亲说这样拿筷子好看、也拿得稳。不按父母亲的吩咐做,不挨打也要挨骂。有时我和弟弟将稀饭、菜洒在炕席、饭桌上,手里的碗不小心掉地上摔碎了,吓得不敢出声,被母亲打骂一顿,被拉到院子里,哭够了,二姐哄一哄。被母亲教训几次,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吃饭都小心翼翼,生怕摔了碗,洒了饭。对母亲的教诲,我们言听计从,不敢反驳半句。父亲对我们管得相对松一些。母亲则注重细节,方方面面都很到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她的教育方式,也许苛刻了点,但对我们兄弟姊妹“修成正果”起了决定性作用,长大后,站、坐、行、端碗拿筷、上桌吃饭等姿势都没走样。
哥哥和弟弟的老宅
我家另一个规矩是,亲戚朋友在家吃饭,不许小孩上桌,怕不懂事的我们,将待客的好菜好饭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客人还吃什么?只有客人吃完剩下的部分,我们才有机会吃上几口。懂事的姐姐和哥哥舍不得吃,都叫我和弟弟两个“小馋猫”分享了。有时肚子饿得慌,吃得飞快,还没吃出什么味道便碗底朝天。想起这些事,酸楚的滋味不禁涌上心头。时代在不断变化,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长大成家了,有孩子了,也成为了父母,取父母家教之精华用以教育子女。
走出老屋
爹娘一天天老去,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一道道梯田样的印记。我们兄弟姊妹,随着山坡上桦树叶绿了又黄了循环往复的变化,从流着鼻涕、任性调皮的小不点慢慢成长起来。大姐长我10岁,她在我们子女中排行老大,我读二年级那年,她穿着一件婆家给的红灯芯绒袄出嫁了。婆家穷,有上顿没下顿,靠娘家接济,经济上入不敷出,没钱买衣服,委曲求全地过日子。她在生活的磨砺下,尤其是一场大病痊愈后,变了个人似的,凡事都想得开,不计较,不比较。她育有二男二女,大女儿32岁那年被洪水冲走,承受着痛失爱女的精神摧残,哭了七天七夜,流感了眼泪,从此坚强地面对这场悲剧,被打乱的生活逐渐回到正常。她两个儿子聪明能干, 90年代中期加入浩浩荡荡的“北漂”大军,从打工仔到白手起家的老板,生意风生水起,财源滚滚,有车有房,是村里同龄人中屈指可数的能人。二女儿虽在农村,但老公有锻造钢铁的精湛技术,常年在一家钢厂上班,一年少则七八万,多则10来万。大姐的孩子们过得比她和两年前已故的姐夫年轻时强几十倍。大姐识字少,即便小学文化也好,可是她被贫穷剥夺了上学的权利,确切地说,她为家庭无私奉献了自己,助爹娘一臂之力,为弟妹们创造了基本生活条件和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在父母的疼爱、呵护下,我们像喜鹊孵化出的孩子,要出窝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陆续结婚成家。主宰世界的是人类,男女结合才能繁衍后代。在我的思维里,世界上任何金钱和物质都不能与幸福甜蜜的夫妻生活媲美。我参军前,从温馨的大家庭分离出来的大姐,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初夏啃食青草的花牛犊
我当兵前四年,哥哥结婚,二姐出嫁,两人离开爹娘,走出老屋另立门户。父母在上村口盖了5间青瓦房,哥哥一家住其中3间。哥哥只有初中文化,靠自己卓尔不群的能力和村民的信任当上村支书,带领村民在被“剃光头”的一座座荒山秃岭种植适合高寒地区生长的落叶松和常年翠绿、观赏价值极高的马尾松,掀起一场全村人参与的植树运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初夏栽下的树苗茁壮成长,几年时间便绿染山野,一山一梁齐刷刷的松树手牵手、肩并肩、遮天蔽日,生态环境变优,为加快驼梁山绿色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哥哥被树为全县的绿化造林典型。哥哥人缘好、威信高、会办事,村里的喜事、丧事,大多由他主持操办。哥哥没当兵,失去在“外面的世界”磨练、拓宽视野、圆梦的机遇机。假如哥哥有一个能提升自我、适合其发展的舞台,他的仕途不可估量。二姐1974年底初中毕业后,同样成为旧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读高中、上大学的理想破灭,当女兵和招工进城更没机会。她没有愤世嫉俗或者仇视社会,愉快地回村当农民,跟她年龄相仿的一代女孩,都默认了命运的安排。她爱劳动,能吃苦,脑子活,帮母亲做家务,下地干农活,上山采摘野菜、挖药材,样样都是好手。那年,她离开生活了21年的老宅,做了他乡一个石匠的妻子。她育有一女二男三个孩子。女儿嫁给在京城做门窗生意的江西人,夫妻二人懂管理、善经营,年利润超百万。大儿子在京城打拼多年,积聚了丰厚的财富,小儿子省城与人合伙开公司,买了房,发展前景看好。二姐是个大忙人,带孙子、外孙,还种地、秋天帮人摘辣椒、掰玉米挣钱补贴家用。丈夫在村里村外靠石匠手艺挣钱,一年收入五六万。二姐一家自食其力,生活水平在村里处于上中等。
家乡的野山葱
大姐二姐和哥哥走出老屋,都有各自的家庭,像放飞的燕子,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高兴之余不免有几分失落。可人生是不能缺少婚姻的,历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兄弟姊妹5人,剩下我和弟弟没成家。
那年夏天探亲,我暗恋多时的女孩、曾经的同班同学已为人妻,痛苦之余,与邻村一个长相姣好的女子定亲,曲曲折折六载,一场死亡的爱情枯木逢春,复活了,1986年正月草草结婚,七个家庭成员居住过的3间正房成了我的婚房,父母和弟弟搬进院子东面靠右边的两间老房。我在外地工作,妻子在石家庄学裁剪,大半年后跟随我到单位生活。
弟弟在爱情与婚姻上没让父母操心,他在外地打工一年,没花一分钱谈了一个脸蛋俊俏、非常能干的对象,我结婚这年秋天,他与心爱的女孩结为终身伴侣,家庭幸福甜蜜。前些年他在宅基地上建起一栋二层楼,为来驼梁山观光的游客提供食宿,夏秋5个月可收入五六万元,待省道链接旅游区的道路拓宽、配套设施完善后,生意越做越好,随着经济收入的积累,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吧。
弟弟的脱单,意味着原来的大家庭变成6个小家庭。
作者当兵的照片
子女多的家庭,哥哥姐姐总是吃亏。当父母被生活的多重压力折磨的苦不堪言、喘不过气来、需要补充抗压力量、必须有人分担时,首当其冲做帮手的是哥哥姐姐。长兄为父、长姐如娘的古语便是这么得来的。以前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伯伯是革命烈士,为什么父亲作为烈士家属却享受不到抚恤待遇,这个疑问从我自身的体会找到了答案。国家规定烈士亲属的待遇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哥哥是烈士,弟弟不能享受有关待遇,弟弟是烈士,哥哥应该享受,因为哥哥为弟弟的成长付出了。我对弟弟的关心、呵护是尽心尽力的。因地界纷争,弟弟的一匹枣红马被人抢走,弟弟解决不了,愁眉苦脸向我求助。我找县、市、省领导,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使他获得4000元赔偿。5年前他建房资金不足,我分两次打给他5万元。他没盖房经验,我专程回去纠正了几处不合理结构。4年前,他的一匹马被旅游区一位老板以进入其领地为由私自扣下,弟弟没辙了,要我出面解决,我想了一些办法,最终一匹价值4000多元的大红马物归原主,并获得合理赔偿。哥对弟的付出,没想过过感恩回报。
牛马粪与蛇
我家这个四合院,原西、南两面有五间房是生产队的马厩和牛圈, 2间西房有六七头耕牛, 3间南房是五六匹马。院子里飘散着牛马粪的臭味,夏天粪便的气味更熏人,苍蝇、蚊子乱飞,傍晚,黑头蚊子黑压压一片追着叮人,每天还要清扫院子里的粪便,人畜同在一个院子生活。在万籁俱寂的夜晚,马不时打着响鼻,有时在睡梦中冷不丁被几声响亮的喷嚏惊醒。如果追责,责任不在生产队,也不在牛马,先有马厩和牛圈,我们是后来者。东西南北的屋后是山药地,盛夏季节山药花盛开,地里都是白色或紫色的小花,场面壮观,构成一道好看的风景,我常常站在地边观赏山药花。在房屋西北角的空地上,长着一颗常年绿油油的松树,是父亲和大姐从山坡里移植来的,伴随着这个庭院走过几十年风雨历程。西房后相距不足20米是一条常年流淌山泉的小河,在河边父亲修了个约80厘米深的水塘,是我们全家和村里几户人家饮用水、洗菜的水源。那时人们没意识到水污染对身体的危害,人们常在小河里洗衣服,将洗好的衣服晾晒到或平卧或直立的足有碾盘或磨盘大的石头上。因为房屋与庄稼地距离太近,夏秋季节常有毒蛇窜进院子捕捉老鼠,稍不留神便从门缝钻进家里,我小时候出现两次蛇进家光顾的惊恐场面。通向小河的羊肠小路,毒蛇在路上时常出没,有时在路旁的大石头上、草丛里高昂着头颅蠕动,雨后喜欢在石头上晒太阳。窜进家的蛇不会打死,先用棍子等家伙控制住,再用绳子套住脖子送到村外。有人说蛇的身躯像龙,是吉祥物,进家有好事发生。毒蛇两次进家,我也不记得给家里带来什么好运。村里人普遍对蛇恨之入骨,在田野里、山坡上一旦碰到,除非它逃的快,否则将葬身于乱棍、乱石之下。
冬天的白桦林
后来我家院里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缘于改革开放后,生产队的牛羊马等牲畜,全部分到各家各户,我家的院子里不再有牛马出入,粪便没了,空气清新了,出现多年来少有的安静。不过毒蛇是爬行的动物,我们无法限制它的活动范围,爱怎么窜就怎么窜吧,只要不伤害人。位于院子西、南两面的房屋,闲置几年后,房屋漏雨严重,无人修缮,墙壁多处被雨水剥蚀垮塌,生产队弃置多年,父亲带领哥哥和弟弟,将垮塌的破房拆除,新建两间用以存放牲畜草料的简易房。南面的破房被他人建起5间砖瓦房。在我家正房的右侧,父亲撤掉猪圈,建了一间耳房。这个院子的布局彻底改变了,东面的4间,哥哥和弟弟各两间,北边的耳房归弟弟。这样,我和哥哥、弟弟各有5间房,这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我家空闲的东房前后有4对夫妻居住过。我和二姐、弟弟出生于东房。再后来,在村小教书的白姓和王姓老师及村里两对夫妇借住过。白老师一家在东房居住的时间长一些。我大概两三岁,记得白老师媳妇诞下一个女儿。白老师调走,王老师接过了白老师的教鞭。王老师个子不高,圆脸,说话时两颗钛金牙很显眼。他脾气暴躁,经常打媳妇,从屋里时常传出哭泣声。王老师对学生管得严,学生迟到、课堂上做小动作、不会做题等等,都要进行处罚。除了女生,大多数男生都被体罚过,通常是罚站两节课,教鞭、脚和巴掌伺候。我因为不会做题,领教了几次教鞭和巴掌的厉害,父母不心疼我,说不会做题就该打,打几遍就会了。奇怪的是,挨一次打长一次记性,遇到难题,茅塞顿开,突然会做了。
老房子全景
王老师的媳妇长得白白净净,很秀气,有点江南水乡俏美人的特质。礼拜天两口子钻在屋子不出来。一次,一个高年级学生找王老师有事,见房门紧闭,仔细一听还有喘息声。他不敢敲门也不敢喊,知道王老师在里面。他从窗户的小窟窿往里一瞅,发现炕上的被子隆起很高,只看到一个人的后脑勺,后脑勺与被子一上一下地运动,不知在干什么。他将这事说给几个同学,有的偷笑,有的笑而不答,谁敢议论老师的私生活呀!说到院子和发生在老屋的故事,不得不说这个老宅院两位泰斗级主人—我的爹娘。
浴火重生
爹娘相继于1997年深秋和2018年初春驾鹤西,化作两座坟茔。爹娘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出生于多灾多难的二三十年代,尝遍人间疾苦。母亲五六岁便跟着姥爷姥娘和舅舅姨姨四处讨饭,足迹踏遍保定阜平100多个村庄,有时要不到一口饭,被饿的奄奄一息,晕倒在路上。在姥爷姥娘的呵护下,生活不管多么艰难,总算活下来了。父亲和伯伯还是少年,鸡叫三遍就给黑心的地主送炭还债,几十里的路全是上坡的山路,月亮升上天空才饥肠辘辘地返回来,从春到秋,一年又一年,这样的日子不知熬过多久,终于还清爷爷在世欠下的债务。爷爷50出头一病不起,奶奶被债主逼死。父亲和伯伯、姑姑年幼失去父母,靠自己开荒种地维持生计。日子刚安定下来,又遇日本鬼子侵略华北,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伯伯参军打击日寇,父亲跟一位脾气暴戾的木匠师傅在鬼子扫荡间隙学手艺。雪上加霜的是,这期间为保性命躲在深山里的几户人家,临时搭建的草棚和生活用品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所幸棚子里的人逃的快,无一人葬身火海。
作者近照
父母一生坎坷,过了一关又一关,哪一关都经受着意志的磨练和生死考验。1956年初秋,驼梁山一带连降20多天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特大暴雨像瀑布一样从天而降。我家三间石木结构的房屋被突然冒出的两股水桶般粗的涌水冲垮,不满6岁、卷缩在炕角的大姐死里逃生,年仅10岁的大哥跟着母亲逃生时,不幸被倒塌的房屋活活砸死,连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父亲怀抱着1岁的二哥(现在的哥哥),与村里几个男人站在房屋一侧的山梁上观察雨情、水情,躲过一劫。爹娘没有被一连串的灾难击倒,与儿女们共度难关,想办法改变艰难的生活处境。从伤心地大石湖村迁至另一个村,过着一贫如洗的苦日子。
平凡的伟人
爹娘像随处可见的沙粒和小草,小时候家贫没条件读书,都是文盲。他们是特定年代、特殊生活处境中的幸存者。换句话说,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没成为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枪口下的冤魂已经很幸运了。在死亡线上挣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每个人,保全生命比读书重要一万倍。生命都没了,还谈什么读书?在被日本鬼子追杀、性命难保的情况下,谁顾得上读书,除非有神经病!再说了,能读得起私塾、上得起学堂,能在当时国内二三十所大学其中一所就读,都是有权有势的官宦、拥有巨额财富的商人、地主、资本家这类家庭子女,穷人没权没势没钱,哪有读书学文化的资格?父母是纯粹的无产者,他们一生中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有的是智慧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自信和激情,有的是庄稼人吃苦耐劳、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质朴、善良、坚强如钢的品质。他们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与贫穷和饥饿较量,勒紧裤腰带、身上裹着破衣衫、咬紧牙关,历尽艰辛将我们兄弟姊妹抚养大,这种大恩大德,这种骨肉凝成的伟大的父爱和母爱,重于喜马拉雅山,如果用金钱来衡量,我想应该抵得上10座金山!
驼梁山美景
经过大灾大难的人,格外珍惜得到的一切,勤俭节约是鲜明的特点。我们吃饭掉到炕上、桌上的饭粒,父母捡起来吃了,碗里的剩饭剩菜,他们一口口地吃干净。有一年夏天回家,看到西房里一堆不知缝补过多少次的烂布鞋,多数还有窟窿不能再穿,我便装进一只篮子扔到河里。父亲发现后,沿河打捞被河水冲走的烂鞋。他不无生气地说:你这娃娃,这鞋补补还能穿,丢了作孽呀!我说买新的吧,真的不能穿了。爹说买新鞋花钱呀!我丢鞋父亲捡鞋的故事,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爹是苦水里泡大的,该丢弃的物品依然当宝贝。
父亲幼年丧爹娘,青年时期痛失哥哥、大儿子和二女儿。二女儿是被疾病夺去生命的。
烈士证与遗骨
父亲无数遍给我们讲述他和伯伯的故事。他保存着一件珍贵文物—伯伯的烈士证。这张证父亲放在一个他自己加工的木盒子里,一年无数次地拿出来叫我们子女看。可惜这么珍贵的文物被乡里的民政员给遗失了。哥哥回忆说, 10多年前,乡民政员续某带话,叫他将大伯的盖有中央人民政府大印的“革命烈士光荣证”送到乡里,亲自交给他,说县文物局通知,要求个人手里保存的烈士证,统一交县文物局收藏。哥哥风尘仆仆地往返30里路交给了续某。这么重要的文物,续某连个收据也没给。几年后哥哥问续某伯伯的烈士证是否交县里时,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找不到了。太不负责任,我对哥哥轻信续某,致使珍贵的烈士证不知下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伯伯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如今连个证明其身份的东西都没有,这件事哥哥是有责任的。我怀疑是被续某骗去私吞,他知道这个证的收藏价值。
2009年春樱花盛开时节的作者
不翼而飞的奖状
我当兵前,大队赠送一张上书:“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奖状,张贴在家门对面水瓮上方的白墙上。从1978年3月到2014年长达36年时间,一直在我老屋的墙壁上,没人动过,岁月无情,却无一处破损,对我而言,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每次回家,我都要打开房门,走进屋里看看我和爹娘、姐姐、哥弟们住过的房间,看看记载女儿出生的那张土炕,以及在妻子月子里请木工做的写字台,还有立柜、装有两床被子的大柜子和墙上似乎冲着我微笑的那张奖状。土炕不是原来那个可睡7个人的大炕,是我结婚后感觉用不了这么大的一个炕,拆掉大锅台和一口大锅,将大炕靠后墙那部分切除,保留了临窗的一块。山区做饭、烧水的燃料全是木材,一大一小两个灶,只要是呼呼地吹西北风,灶里的烟便突突地倒流出来,满屋子炊烟,呛的人流眼泪、咳嗽。母亲被烟熏了几十年,那时竟找不到原因。拆掉一部分炕才知道真相,原来后墙角有个裂缝,风从缝隙灌进来,灶里的柴烟被风拦腰截住,无法进入炕洞再顺着烟囱升入天空,只得乖乖地从灶口倒出来。
剥皮后的山韭菜
在这个房间的物品都不值钱,唯一有价值的是一张奖状。6年前的夏天,回家看望多病的母亲,顺便进老屋看看。在那张奖状前凝神良久,仔细看了一遍上面的毛笔字。字写得刚劲有力,是本村一个后生写的。我走出院子,与大门口一侧蹲在石头上的几个村民闲聊起来。说起当年当兵的事,我透露了墙上那张奖状是古董的信息。我还嘱咐哥哥和弟弟,一定保护好这张奖状,下次回来拿走。难以置信的事居然发生了。次年春节回家与母亲过年,年后我和弟弟去老屋,发现奖状不见了,问弟弟,他说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丢的,一个个谜团萦绕在我脑海里。我知道这张奖状不会再出现在墙上了,心里真有几分不爽。老屋是记载全家人生活变迁的一部厚重的史书,翻开每一页,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回味无穷。老屋是我童年、少年夏秋冬春季节轮换过程中生活状态的见证者。我非常留恋老屋,思念离世的爹娘,怀念与大姐二姐和哥哥弟弟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
老屋不会永久地存在下去,两个侄儿都动了拆掉建新房,接待游客的念头,我一直没点头。我也想在有生之年,将快倒塌的老房变成崭新的楼房,家乡夏天气候凉爽,避暑养生多好啊!
有不少朋友劝我,这把年纪了还折腾啥呀,有钱了,到世界各地去旅游,盖房子是下一代的事。
最近有个新的想法,若图省事,与想投资建房赚大钱的老板合作,前10年的经营权归合作方,以后则归自己。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吕奎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