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儿时的记忆

  说起地方的民俗,很多都很奇妙且有意思。昨天是家乡的燎疳节,看到朋友圈里的视频,想想这节我已然多年没有亲历过了。原本是不知道怎么写“燎疳”俩字的,百度之后才了解,这不仅是家乡的民间节日,更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

  按照我的理解,燎疳节是个祈福寄托美好的节日。每逢正月二十三,夜幕降临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在屋前点上一堆火,大人孩子在火堆上跳上几个来回,寓意消灾避祸,燎去以往的晦气灾难和不如意,从此以后生活红红火火,这样整个年才算是圆满结束。儿时记忆中有几个场景特别深刻,一个是小学的时候,我家住爸妈单位的家属院,每到这天晚上,我和姐姐会匆匆吃完晚饭,和父母走出家门,到家属院中间的大马路上。这时候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因为住的集中,邻里之间也特别熟悉,总有热心的叔叔们提点燃起了火堆,贯穿整个马路,把周围的院落照的红彤彤的。渐渐的,人越聚越多,火光人影辉映,处处嬉笑热闹,颇有过节的气氛。大家争先恐后你跳过来,我跳过去。一开始,我总是害怕被火烧着,迟迟不敢迈过去,父亲总是拦腰抱着我,在火堆上跳上几个来回,嘴里还振振有词,大约是没病喽,没灾喽。等火势小了,几个小伙伴手牵手还要再来几个回合,这堆熄灭后又赶到另一堆去,尽情跳跃享受火的盛宴,直到所有的火堆都熄灭才肯罢休。记忆中,似乎还有往火堆里撒盐的,现在想想可能是为了火势更旺一些吧。

  还有一次是上初中,那时候周一到周五每晚7点到9点是在学校里上晚自习的时间,有一年正月二十三,正当大家在教室里孜孜不倦的时候,有人嘀咕一声,快看快看,操场上有人点火了,可以去燎疳喽。教室里呼呼啦啦一堆人簇拥着下楼了。原来不知道哪个学生把操场上的一堆垃圾给点着了,大概也是好意,想营造点过节的气氛。当然,这不光被学生们发现了,校方也发现了,疳没燎成,点火的学生却受到了严肃批评,念在过节的份上,才没被处分。大家一阵唏嘘后,只好悻悻回了教室。

  其实关于儿时的回忆还有很多,不光节日、习俗,还有当地的吃食,新奇的物件,邻里的友善。不会担心没有一起玩耍的同伴,更不用担心父母不在家吃不上饭。最惬意的时光便是暑假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我们偷偷从床上爬起来,溜到外面,三五成群,女孩子们捉蜻蜓,看谁能捉到“红辣椒”还是“青铜侠”或是“大头翁”,男孩子们大都喜欢去家属区旁边的小河里洗澡游泳,玩够了上岸帮我们采野花,玩过家家。不怕被晒黑,蚊子咬也没事,真是单纯无限,精力无限,乐趣无限,不知不觉就到了回家吃晚饭的时候了。饭后,一顿恶补作业之余,再和父母告个假,就又可以出去疯玩了。

  有时候总觉得每个人的大脑应该都有专属区,用来储存关于家乡关于过往的记忆。它一直存在,但很多时候是被隔离封存起来的。或许是美好,亦或是遗憾,有完整的部分,也有部分片段,它就在那儿,原地不动,等待着我们某时某刻的触碰和信息的调取。一旦触及,都会勾起绵长的情绪,你的味蕾,你的脑回路,你身体里的每个毛孔,每根神经都会瞬间触发。这时候说与外乡人听,他们未必能感同身受,唯有知情人,唯有和你儿时有共同经历的人,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有句话说得好,成年之后,往往最难忘却的是儿时的味道、少年的情怀还有家乡的记忆。这部分情感在日常生活的充斥中也许无声无息,但将一直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汩汩流淌,丰盈自己,愉悦自己。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