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拾忆

文/张立贤
细雨如酥,悄然洒落,点染着清明将至的大地,也用丝丝凉意唤醒了沉睡心底的记忆。在进入职场的工作岗位上,我已走过八个春秋,每至此时,往昔的人与事便如电影般在心头放映,与清明的雨雾交织成一幅独特的画卷。
初入企业那年,青涩懵懂的我怀揣着梦想与热忱,接手的第一项重任便是筹备清明期间的英烈缅怀活动。那是为纪念几位建厂初期,在一场突发生产事故中舍生忘义、护厂抢险的前辈。
筹备之初,我穿梭于档案室与老职工宿舍之间,查阅泛黄的资料,聆听前辈们带着岁月沧桑感的讲述。资料室里,陈旧的纸张散发着历史的气息,我逐字逐句翻阅,在字里行间目睹当年他们面对危险,毫不犹豫冲向机器故障处,只为守护集体财产和保障工友安全。那一刻,手中的笔不再仅仅是书写工具,而是传承精神的火炬,我要将他们的英勇让更多人知晓。
清明当日,厂区礼堂庄严肃穆,白花簇拥,职工们整齐列队。我站在角落,看着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手捧鲜花,眼神崇敬,向英烈的画像鞠躬致敬。一位老技师走上台,声泪俱下地讲述着事故细节,回忆与牺牲工友并肩作战的日子,台下鸦雀无声,只有偶尔压抑的抽泣声。我紧握相机,快门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定格每一张满是动容的脸庞,深知这些画面将镶嵌进企业的精神拼图,代代相传。
后来几年,公司发展蒸蒸日上,清明的纪念形式也日益多元。有一年,我们组织集体前往郊外的烈士墓园祭扫,那里安葬着一位曾为行业技术革新鞠躬尽瘁、积劳成疾离世的专家——陈工。大巴车上,不同部门的同事交流着陈工生前的逸事,研发部的同事说起他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连续数月泡在实验室,累倒后稍作休息又重返岗位;生产线上的工人回忆他手把手传授新工艺,毫无保留。抵达墓园,雨丝纷飞,大家有序地清扫墓碑、敬献花束,默立良久。我注意到几位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员,他们目光坚定,在墓前轻声交流着最新的项目进展,似在向陈工汇报,告诉他企业的创新之路从未停歇。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到,英烈从未远去,他们活在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回产量提升中,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再回首,近年间,从传统的厂区追思会到线上线下联动的 “清明祭英烈” 专题宣传,我见证并参与其中。线上平台中,职工们纷纷留言,讲述祖辈投身工业建设的故事,分享工作中的成长感悟,那些文字汇聚成情感的洪流,冲破时空界限,让企业精神在网络世界熠熠生辉。而线下,项目上、办公室内,随处可见以英烈为榜样坚守岗位的身影,清明于我们而言,不再是简单的节日,而是奋进的号角。
如今,雨还在下,看着手机端发起的线上祭扫倡议,心中满是感慨。清明的每一场纪念、每一次讲述,都是对企业灵魂的雕琢,对家国情怀的涵养。先辈英烈们用热血为企业奠基,我们更应该肩负使命,以干为帆、以行作桨,让那闪耀的精神之光穿透雨雾,照亮企业未来的漫漫长途。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