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工程部一如既往的热闹,我盯着电脑屏幕,做着检验批资料。工地的生活枯燥无味,闲暇之余,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快乐,跟家人视频、同事间小打小闹、来一把小游戏等,有时看着他们会觉得很幼稚,有时又会觉得很有趣,毕竟成年人的内心里,始终住着一个不曾长大的小孩。玩闹过后,相继开始了自己未完成的工作。思绪拉到24年,由于我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做出来的资料被指出多处问题,对于急于得到结果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学生思维导致我以为步入职场也会有人手把手的教自己,后面发现大家都是靠自己琢磨理论与实践才逐渐步入正轨,同事告诉我做任何事都不要着急,要循序渐进。
下班回到宿舍,洗漱完已是深夜,由于没有什么困意,便从包里拿出一本蒙尘的旧书——余华的《活着》。这是毕业时舍友送我的一本书。我翻开第一页,福贵牵着老牛在田埂上哼歌的画面跃然纸上。原以为这只是个苦难堆砌的故事,可当读到福贵说“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时,我忽然怔住了。这朴素的生存哲学,竟与同事告诉我的“循序渐进”不谋而合。
这一晚,跟着福贵走完了他的半生。他失去田产、送走至亲,却始终像野草般坚韧地活着。合上书时,项目部宿舍区已悄无声息。有时人们总是问自己,问他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在多数普通人的生活中,活着的意义便是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一家老小的生计。毕业后,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不论是已经步入职场的我,亦或是回家创业、考公的舍友,都在追寻自己的梦想,寻找活着的意义,工作固然很累,可相比于福贵,我们多数人已经很幸福了。小时候觉得能吃苦方可成大事,可这个社会告诉我,吃苦不是摧残自己的身体,去换来为数不多的报酬,苦难也是不值得歌颂的,我们要学习吃苦的精神,在面对困难时,坦然接受发生的一切。
读完《活着》,看见外卖小哥在雨中疾驰,会想起书中春生咬牙拉车的背影;偶尔去工地现场听到工人的吆喝声,恍惚间竟觉得他们像极了在月光下耕作的福贵。这些细微的观察,逐渐织成一张网,将我与世界的联结重新缝合。
如今我入职已有八个月之久,冬休期间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与想法,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学会沉稳,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如果人生没有规划,处于迷茫的状态,也不要着急,对我们来说,每一天都是人生新的开始,要学会接受生活中工作中的困难。最近看到一句话,非常适合送给现在的自己,“如果你想干一件事,就先去干,哪怕做得很乱哪怕一点都不完美,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别等自己准备了万无一失才行动,因为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准备,只有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和进化,真正的成长都是在问题中摸索出来的,潜力也是在实践中激发的,时间从不会等你,每一天都是你最年轻的一天。错过了当下就是错过了最好的机会,不管结果如何,踏出第一步才是目前该做的事。”是啊,在工作当中,我总是急于求成,接到工作安排便会变得急躁、焦虑,认为自己完成不了这项任务。可当自己开始进行这项工作时,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先做出一份资料,如果有问题再进行优化调整,便会从中学到很多。如今,如果有人再询问人为什么而活,我会告诉他,“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这句话是《活着》里福贵所说。小时候总觉得考试不及格就完蛋了、考不上大学就完蛋了,现在总以为工作失误了就完蛋了,可现实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的容错率很高,没有人会一直不犯错,犯错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资料的过程中,会因为小错误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加谨慎、细心。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体面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要学会调节工作与生活,乐观积极的面对这个世界。
读书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答案。《活着》也像一簇微弱的火苗,提醒我:真正的成长,不是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愿意弯下腰,触摸它的纹理。现场的钢筋水泥,若没有设计图,它们只是一堆废铁;而书,就是人心的设计图。后来我明白,读书从不是逃避现实的盾牌,而是照亮归途的灯塔。每一本书都像一扇任意门:推开它,你可能遇见落魄贵族与风车的荒唐对决,可能窥见敦煌壁画上飞天的裙裾,也可能在福贵的老牛身旁席地而坐,听他用沙哑的嗓音说:“人啊,总得活得高兴。”
书海无涯,但每一页都是通向世界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