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从未褪色的精神密码

文/李扬名
在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饰里,在秦汉石刻的篆隶铭文中,“廉”字始终以方正之姿挺立于华夏文明的基因序列。这个由“广”与“兼”构成的文字,早在《周礼》中便以“六廉”之说确立为治国之本。廉洁不是道德说教的标签,而是文明演进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弦歌不辍的精神密码。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开创了“礼义廉耻”的治国思维。他在临淄城建造“悬鱼门”,将贪腐官员的罪行刻于青铜板上悬于城门,让阳光直射其过,令风雨冲刷其耻。这种将廉政建设融入城市肌理的做法,使得齐国“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照进现实。北宋包拯在开封府立“戒石铭”,明镜高悬的不仅是公堂之上的正义,更是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的警示镌刻在官吏每日必经之处。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揭示:“廉政如治水,堵不如疏。”朱元璋在《大诰》中规定贪腐六十两即处斩的严刑峻法,却难阻明中期官场贪墨成风;而清代养廉银制度通过经济手段疏导官吏需求,反而在康乾时期造就了相对清明的吏治。这种制度设计的智慧,在当代演化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立体监督体系,将德治与法治熔铸为新时代的廉政长城。
王阳明曾言:“贼易破山中,贼难破心中。”敦煌莫高窟第254窟“舍身饲虎”壁画不仅仅是一个慈悲的故事,更隐喻了一个超越自我的精神修炼。如张伯行在江南巡抚任上“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自警,林则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堂联,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只有当廉洁成为文化自觉,才能形成“官清民自安”的社会生态。杭州苏公祠前的楹联“为官存正气,从政树廉风”至今仍在西湖烟雨中显现它的永恒价值。
站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回望,廉洁文化如同长江上游的冰川融水,穿过巴蜀险滩,浸润江南沃野,最后汇入浩瀚海洋。当数字时代浪潮冲刷传统治理模式, 廉洁文化建设既需要传承“慎独 ”“克己 ”的心学智慧, 更要构建阳光透明的数字监督网络。这种古老文明基因与现代治理技术的交融,正在书写着“清泉濯世”的新篇章,让廉洁之水永远在中华文明的河道中奔流不息。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