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念父,岁月藏情

文/潘立军
清明渐近,窗外的雨丝如愁绪般细密,打在窗棂上,也敲进了我的心里。父亲离开我,已经快20年了。可往昔与他共度的39载岁月,却在记忆里愈发清晰,那些或平淡或深刻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回溯到1959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年轻的父亲和母亲背井离乡,从温润的江苏老家奔赴遥远的新疆。那时的他们,行囊简单,却怀揣着一腔热血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一头扎进了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
   我最早的记忆,起始于南疆焉耆县,后来家搬到了塔什店。在那里,父亲作为一名建筑工人,为新疆兵团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堪称多面手,抹灰、木工无一不精,尤其是木工手艺,更是一绝。家中的八仙桌、椅子、五斗橱、大衣柜,件件出自他那双巧手。还记得他制作八仙桌时,选料极为讲究,每一块木材都细细端详、反复挑选。在昏暗的小院里,他熟练地拉锯、刨木,木屑纷飞,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清香。他专注地雕琢着每一个榫卯结构,眼神中满是执着与热爱,仿佛不是在打造一件家具,而是在完成一件传世的艺术品。
   在兵团建设的日子里,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先进的机械辅助,全靠人力一砖一瓦地搭建。夏日,骄阳似火,父亲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又在炽热的阳光下迅速干涸,留下一片片白色的汗渍;冬日,寒风凛冽,他的双手长满了冻疮,又红又肿,可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他常说:“我是共产党员,就得带好头,把边疆建设好。”几十年如一日,父亲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为兵团筑起了无数温暖的家园,他的身影,成了那个时代建设浪潮中一道质朴而又坚毅的风景。
   在家里,父亲是疼爱母亲的好丈夫,也是教导我们成长的严父。我们家有五个男孩,母亲是唯一的女性,父亲对母亲关怀备至。母亲操持家务辛苦,父亲只要有空,就会帮母亲分担。农忙时,母亲在田间劳作,父亲会早早回家做饭,等母亲回来;母亲生病时,他更是悉心照料,端茶送药,无微不至。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携手走过生活的风风雨雨,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既有严厉的一面,也饱含深沉的慈爱。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即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却对我们的学业格外重视。每天晚上,无论工作多累,他都会坐在一旁,督促我们写作业。他对书写和答题要求严苛,字迹潦草、题目做错,都必须重新完成。有一回,我的作业敷衍了事,父亲看到后,眉头紧皱,严厉地批评了我,责令我把作业重写了好几遍。从那以后,我对待学习再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同时,父亲也注重培养我们的品德和生活能力。他言传身教,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团结兄弟、乐于助人。在家里,他手把手教我们洗衣、做饭、做简单的木工活。我第一次学做饭时,把饭煮糊了,满心愧疚与害怕,父亲却没有丝毫责备,而是耐心地教我如何把握火候、判断米饭是否熟透。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我们兄弟几个都学会了独立生活,养成了勤劳善良的品格。
    父亲还是个极为重诺守信的人。有一次,他借了连队旁一位维吾尔族朋友的毛驴车,前往离家6公里的荒地拉柴火。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毛驴车是重要的运输工具。用完车后,父亲为表感谢,邀请这位朋友到家里做客。席间,朋友对家中唯一的收音机产生了浓厚兴趣,父亲见状,毫不犹豫地答应相赠。我们几个孩子得知后,满心不舍,那可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无数欢乐时光。但父亲严肃地告诉我们:“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做人得讲信用。”几天后,他便将收音机送到了朋友家中。那位维吾尔族朋友十分感动,此后两家人的情谊愈发深厚。
   父亲的勤俭节约,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他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一件穿了多年,补丁摞着补丁,却始终干干净净。他常对我们说:“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浪费是可耻的。”那时家里经济并不宽裕,每一分钱都花得精打细算。过年时,母亲想给我们添置新衣服,父亲却说:“孩子们长得快,旧衣服改改还能穿,省下钱买点学习用品更实在。”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不浪费粮食,不攀比物质生活。
   如今,我们兄弟几人都已长大成人,各自组建了家庭,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父亲的言传身教,化作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他的敬业精神,激励我们在工作中勤奋努力、拼搏进取;他的诚信品德,让我们在社会上赢得尊重与信任;他的勤俭持家,让我们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份收获;他对家庭的责任感,让我们学会关爱家人,守护亲情。
   父亲虽已离去,但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每至清明,我都会带着家人前往祭拜,与他诉说家中的变迁,告诉他我们都未曾辜负他的期望。我知道,他在天堂一定也在默默守护着我们。他用一生的时光,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充满爱与力量的乐章,这份精神财富,将永远传承下去,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