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兖州三河村的故事
杜晓言
在兖州的广袤大地上,有一个宁静而充满韵味的三河村。三河村,因三条清澈的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这三条河像是三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穿过村庄,河水潺潺流淌,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杜晓言

三河村/杜晓言摄影
很久以前,三河村是由几户勤劳的农家聚集而成。那时候,村民们依河而居,靠着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河资源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男人们在田间耕种,播下希望的种子,女人们则在河边洗衣淘米,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有节奏地回荡在河面上。
村子里的老槐树是最忠实的见证者。它那粗壮的树干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巨大的树冠像一把绿色的巨伞。夏天的时候,村民们喜欢聚集在老槐树下乘凉,老人们摇着蒲扇,谈论着古老的传说和村里的往事。孩子们则在周围嬉笑玩耍,捉着草丛里的小昆虫,或者玩着自制的简易纸牌。
有一年,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三条河的水位急剧下降,土地干裂,庄稼都快要枯死了。但是三河村的村民们没有放弃,他们团结一心。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组成了运水队,挑着水桶,从远处尚未干涸的小水洼里一桶一桶地往回运水,小心翼翼地浇灌着那些奄奄一息的庄稼。老人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在田地里寻找着还能存活的作物品种,重新规划种植。妇女们则把家里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分配,确保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河村最终度过了这场旱灾,村庄里又渐渐恢复了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河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古老的泥墙瓦房逐渐被坚固明亮的砖瓦房和漂亮的楼房所取代。村里修起了宽阔的水泥路,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不过,村民们并没有忘记传统的农耕文化。他们在村头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古老的农具,像犁、耙、耧车等,这些都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如今,三河村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托三条河流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乡村文化,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游客们纷至沓来,他们漫步在河边步道上,欣赏着两岸的垂柳依依和盛开的野花;走进农家小院,品尝着地道的兖州美食,如香喷喷的兖州大烧饼、鲜美的羊肉汤等。村民们通过经营农家乐、售卖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增加了收入,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
三河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兖州的大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每一页都充满着希望与活力。

杜效言(杜晓言),军旅诗词、散文作家,新闻工作者,腾讯音乐人,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铁路工程建设网通讯员。传略收入《郓城名人大词典》《词曲中国艺术人才库》等。1962年11月山东郓城生人。现定居济宁市。1981年10月参加铁道兵,1984年1月随铁道兵集体兵转工。迄今在央视、省市级电视台演唱作词歌曲20余首。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歌词500余首。多首作词歌曲在社会广泛流传,获改编并获奖。著有多部歌词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