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们与恶的距离》有感

文/王春燕
《我们与恶的距离》根据台湾的社会事件编写,向受众表达了什么是人性,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新闻理想的偏离,什么是道德法律的拉扯。整部剧围绕一起无差别杀人案所涉及的四个家庭展开:枪击案受害者的家庭、枪击案行凶者的家庭、辩护律师的家庭和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家庭。这四个家庭在枪杀案和各种戏剧性巧合的推动下,产生了各种法律与情感的联系……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哪个更重要?法律与舆论的边界在哪里?优秀的编剧,让我们看到了除案件本身以外,各个家庭的伤口,那些以为不可化解的矛盾,都随着案件的变化,随着事件的推动,得到了化解。每个人都在成长,也都在变得更坚强。 当社会出现了蛀虫,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处理蛀虫,还要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这也是这部剧的最高意义。
媒体要有业界良心。第一次接触这部剧,是在《社会舆论学》课堂上,老师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对新闻伦理价值和社会舆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新闻理想和现实世界总有一定的差距,媒体从业人员想要沉下心来做深度报道,但同时又需要抓新抢快,但又要吸引流量,为了吸引流量必将要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于是夸大扭曲事实、用劲爆的标题内容吸引观众读者的行为也时有发生。现下,我们早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与传统纸媒竞争的,还有大量粉丝数目众多的自媒体。而自媒体所受的约束比起传统媒体来说要小得多,不少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捞金,贩卖焦虑、传播错误的价值观、鼓动消费主义,一些网友更对意见领袖顶礼膜拜,在真相没有浮出水面之前形成一边倒,导致了网暴无处不在……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有从业良心,对自己笔下的内容、笔下的价值引向负责任,我们作为观众也要提高自己的判别是非的能力,看待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能力,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更不要被一些不良媒体洗脑。“身入”基层 “心到”基层找新闻点。人民日报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本领从何来,方法是何种?坐在办公室想想都是困难,到基层看全是办法。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宏伟蓝图不是“文山会海”开出来的,更不是“功劳簿”上躺出来的,梦想的实现需要勤劳的双手、强健的双腿,需要读万卷书,更需要行万里路。”我第一次接触深度报道,是为了完成大学里最后一门专业课程的期末任务,与室友想了很多主题,但都因社会影响太大没有通过选题。最终将视角转向特殊儿童群体。寒风凛冽的冬天,被门卫大爷跟防小偷一样堵在福利院门口,大爷越是阻挠,我们越是不放弃,通过各方打听,我们找到了民间的特殊机构,一些爱心人士自发组建特殊学校,在与对方沟通我们的去意后,张校长表示非常的欢迎,“谢谢你们管住我们这个群体,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帮助这群可爱的星星”。我们认真构思采访提纲,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兰州的凡尘安心特殊机构,在采访工作人员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小孩或身体缺陷或智力缺陷,“你笑什么?我笑你胖。你再说一遍,我笑你胖,你再说,我说我笑你胖。”公交车上的一名男子彻底被激怒了,站起来拽起彤彤的衣服领子揍他。“我跟那个叔叔说,我说你放开我,放开我,可是那个叔叔就是不撒手,司机叔叔看不见他,其他人都往后躲,怕叔叔打他们。直到那个叔叔要下车了,他才放开我,跟我说你等着。”彤彤回到家,妈妈看到他满脸的巴掌印,脖子上也有抓痕。“你咋了?没事,你好好说你咋了,脸上的红印子哪来的?走路上不小心被树撞的。”谁在树上能把自己的脸撞出巴掌印,彤彤妈妈一晚上没问出结果,第二天老师老师问彤彤时,他才一五一十的说出来。这是自闭症孩子彤彤的亲身经历!记者跟随彤彤一起走进课堂,记者观察到这个十八岁的大男孩待人特别热情,时不时的回头跟我们打招呼,上课和老师积极互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会很有成就感的拍桌子。据老师介绍彤彤特别喜欢吃牛肉面,但是自己不会拿钱去买,也不知道如何把那碗面从窗口端到自己的桌子上。他特别喜欢和人打交道,也喜欢别人夸他,在来到凡尘安星之前,彤彤特别讨厌别人碰他,有人要碰他的时候,他就会瞬间躲得很远,浑身的肌肉都会紧绷起来,他能想起很久以前让他开心或难过的事情,会突然大哭或大笑。直到今天,依稀记得那个开朗的大男孩对着我们笑的特别开心,可是他们的人生之路又该何去何从,希望各界媒体朋友能够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多些你来我往的交流,多些务求甚解的耐心,聚焦特殊儿童的生存困境,让他们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被身边人理解包容,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下去。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