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杭甬项目通车80天后,我奔赴位于上海宝山的沪渝蓉高铁项目。在杭甬、沪渝蓉两个特级项目的工作经历,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
今年4月9日,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杭甬高速公路滨海高架、滨海互通枢纽,前往沪渝蓉高铁项目。车上,我的眼前浮现着在杭甬那些年的一幕幕,忘不了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离去意味着告别,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我与项目领导和同事们从陌生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渐熟悉,再到工作上相互支持与配合,结下兄弟姐妹般的友谊。一个项目就像一个大家庭,多么想在一起干到退休,但由于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员工在一个项目不能呆得太久,这个工程结束便到另一个项目。企业的效益在基层,只有不停地搬迁才能发展。如今是高科技时代,生产力先进,在铁路、公路、房建、水利、市政等项目建设中,各种机械设备“唱主角”,人海战已成为历史,一二十亿的项目几年就收官,效率和速度非常惊人。
我加入沪渝蓉项目团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项目部租赁一栋楼房作为办公、会议、接待、就餐等多功能用房,员工宿舍是呈“L”字型的两层活动房,室内装修一新。办公楼与宿舍中间的篮球场是员工运动、健身的场所。办公楼与工地相距不足十米,刚来时办公室窗外的上海特大桥302号桥墩只有五六米高,其余桥墩也在建设中。工地上机械的轰鸣声、振动棒的嗡嗡声和钢模板装卸的碰撞声不绝于耳,开始很不习惯,时间一长渐渐适应了这种声音。
每天上班在电脑前呆久了眼睛疲倦时,我习惯性地站在窗前将目光投向窗外,映入眼帘的是烈日下或风雨中在管理人员指挥下,作业工人有条不紊地绑扎、焊接钢筋,或者员工配合吊车、水泥泵车吊装拆模板、浇筑的场景。这些桥墩在我的注视中一天天长大,并逐渐成为雄伟挺拔、顶天立地的擎天柱,每一座桥墩都凝聚了管理团队和工人的智慧和汗水。与窗外的桥墩对视久了,不知不觉对它们有一种亲切感。公司承建的沪渝蓉高铁站前1标全长12.47公里,桩基5969根、承台512个、墩柱564个、悬浇梁23联、渡线连续梁5联、三线钢桁梁2联、现浇支架梁33跨,混凝土90万立方。工程量大,质量要求高,对管理团队是一次考验。从初夏到秋天,我来到沪渝蓉已经整整4个月。
在沪渝蓉这段时间,我不免会想起在杭甬的那段时光。杭甬项目是海上两座公路大桥,其中滨海互通是亚洲最大的海上枢纽。我在质检部负责填报质检资料。我们几个部门同住大临,相互配合默契。每日现场技术员会发来施工图片,项目部的工作群会发布日报信息,我从中了解每天的工程进展情况,对写好资料很有帮助。干工程是团队作战,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这几年,我认识到了部门之间沟通、协作的重要性,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在杭甬工作4年零3个月,经历了从不会到进入角色,再到渐入佳境的过程。杭甬项目于今年1月19日顺利通车,我们的资料也全部做完。移交资料那天,一辆装满314盒资料的货车离去时我如释重负,更多的却是万般不舍,这些资料是我们的宝贝,倾注了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忙碌的日子很充实。我刚到沪渝蓉时正值红线检查,上班的第一天便进入工作状态。资料室任务重,人手少,我来之前仅有两人,忙得不可开交。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填报是有区别的。铁路资料需要在管理系统完成填报,具有统一联动性,及时、准确、规范、数据信息化共享是它的特点。开始用这个系统做资料,学习系统操作成了首要任务。部门同事讲解演示后,我开始做笔记,细细琢磨理清思路。遇到难题时请教资料负责人魏玮,咨询监理,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沪渝蓉项目体量丝毫不亚于杭甬,每一根桩基、每一个承台和桥墩、每一片梁的完成过程,都要用准确的文字在一张张表格上进行描述,工作量很大。忙碌起来会忘记时间,有时忘记下班,忘记吃饭。
我们每天上午出完资料,下午会按时把资料交到监理手中。他们逐份检查后签字。有部门领导、总工、监理把关,资料受检时心里便踏实了。在杭甬时,我从肖世清部长那里学到了使用数据表做资料的习惯,做资料前看图纸分析数据,建立关系做数据列表,大大提高了效率并减少失误。这个习惯让我在沪渝蓉很受用。
每个项目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沪渝蓉高铁项目的集约化生产基地很有特色深深的吸引了我。标准化作业、智能化管理平台非常先进,它的信息可视化平台为我做资料提供了很好的便利。物料管理、钢筋加工、试验检测、混凝土浇筑等,从动态生产到数字化成表一目了然,大大节约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时间。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可随时直观地了解每日的工程进展,从中找到需要的数据,工作效率高。这段时间,我对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认知,高科技时代施工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发展更快。
7月24日,沪渝蓉沪通二期上海特大桥跨月罗公路连续梁顺利合拢,管理团队和作业工人的辛勤汗水收获了阶段性成果,让所有员工感到欣喜和自豪。
沪渝蓉高铁施工正值高潮中,为实现项目各项奋斗目标,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让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中铁十五局集团沪渝蓉项目部 余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