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向往的地方,很多人会选择西藏。珠穆朗玛、冈仁波齐、念青唐古拉等神山和玛旁雍错、纳木错等圣水,还有庄严的布达拉。以及牦牛、酥油茶、格桑花、经幡、尼玛堆等等雪域高原所特有的诸多元素,无不令人心之神往。然而,走进西藏不易,坚守西藏更难。正如另一个问题的答案,环境最艰苦的地方是哪?——西藏。
一年前,国道219线康(马县)至措(美县)项目上场了,在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的地方,自愿报名组建而成的17人项目团队面前展现的除了苍茫的群山,苍凉的大地,还有没水、没电、没网络的环境,以及一个如影随形的名叫高原反应的东西。高原反应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稀薄导致的头疼、恶心、失眠等。它让人琢磨不定,也许你身体很好,结果你反应最强烈。有时候衣裳脱猛了,话说快了,路走急了,高原反应就来了。不同体质的人初到这里的反应也不一样,据项目上的人介绍,当初反应最强烈的是项目计划部长董鹏飞。刚到的项目的时候,由于高反,他在床上折腾了几天,与高反抗争的同时,还一直与另外一个想要逃离的自己作斗争。这里会给你一个体会“年迈”的机会,把自己想成耄耋老人,更低、更慢,你才是这里的强者。用项目经理赖碎村的话讲,抗高反关键还是靠个人的意志和毅力。
这里的平均气温只有8度,昼夜温差也大,还有气候瞬息万变,大风、大雨、大雪,总会不期而至。踏上这片土地,就会感觉到腿发凉、身发冷,这里五月还飘雪,夏夜里在外还要穿军大衣。太阳带给人的没有多少温暖却有很多的强紫外线。项目的板房里温度四季如冬,煮饭必须用高压锅,吃水只能从60公里外的县城买来桶装水,难受了,就打开床头的制氧机,吸上几口。即便如此,在项目施工的60公里沿线上,不是山下,就是河边,亦或别处,总会见到如火如荼的大干景象,总会与这个或那个项目人员偶遇,而且没有“奶油小生”,全是“黑脸大汉”。环境尽管恶劣、条件虽然艰苦,但战而胜之才显豪迈。这里人不仅战胜了身边的各种困难,最终也战胜了自我。
伟大并不遥远,崇高就在身边!坚持是一种信念,坚守是一种精神。平均年龄29岁的项目团队,在茫茫高原砥砺前行。海拔高,斗志更高,气温低,士气不低,与天斗其乐无穷,用乐观主义和团队精神,在雪域高原谱写了自己的人生礼赞。
来到这里就已经令人钦佩不已,更别说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与之相比,身处在山清水秀、车水马龙之间的我们是否应该更好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