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奎元
本站通讯员:吕奎元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父亲的肩膀

 
作者父亲 

       父亲的肩膀与众不同,左膀子适中,右膀子肥胖,如果赤裸上身,看上去有点不平衡。

  当然,父亲通常不打赤膊,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只在夜暮降临后,我们几个娃(包括我的侄儿侄女)在竹床上玩耍,他才光膀子凉快凉快,坐在我们的旁边,摇着大蒲扇,为我们降温、驱蚊子。父亲是个爱讲究的人,他喜欢衣冠楚楚,整洁大方,倒不是为了遮肩膀的“丑”,而是觉得打赤膊不文明。更重要的是,父亲明白,整天都在上工干活,光膀子不安全,万一皮肤受损,手脚受伤,干不了活、赚不到钱怎么办,家庭的重担谁来扛?

  父亲是木匠,手上的活儿非常了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找他。父亲做的家具美观,稳固,实用性强。一件家具很少打钉子,几乎都是用铆合技术制作。比如,他做的木椅子,靠背有曲线,人坐着很舒适;做的梳妆台,抽屉深度有高低,放高度不一样的梳子、发夹、簪子、面霜、首饰等,特别称手。父亲最拿手的活儿是做农具,犁、耙、辗子、水车,等等,一般木匠师傅做不了的活儿,乡亲们都来找父亲去做。父亲在家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亲切的喊他“三博士”,这是对他手艺好的极高褒奖。

  “三博士”年轻的时候不仅手艺好,还非常帅气,浓眉大眼高鼻梁,身高1米76。母亲初次见面就动了芳心(后来说给我们听的)。那个年代没有表白这么一说,母亲只是在她父母面前羞答答的要求少要男方的彩礼,结果挑一担稻谷去就嫁过来了。母亲个子小,一生都是父亲呵护她。她在集体劳动生产方面受了不少委屈,有时候把气撒在父亲身上。父亲从不责怪母亲,也不责怪别人,每次都静静为母亲分担家务,然后更加拼命的去上工赚钱。据母亲说,一年365天,父亲一直干到大年三十,第二年正月初六就开工,一年就几天休息时间。其实他也没有休息,忙着迎年拜年呢。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正月初二,他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去老外婆家(我奶的娘家)和外婆家拜年。我是家里的老幺,年纪最小,也最会撒娇,常常要父亲背着走。父亲每每把我举过头顶,让我两腿叉坐在他的肩膀上,两手握住他的额头,一路欢笑前行。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是我儿时最幸福的时光!

  正是凭借父亲精湛的手艺赚钱,我们兄弟姊妹7人才得以成长成人。令父母自豪的是,他们的4个儿子都通过高考上了大中院校,跳出了农门,成长为国家干部,其中我三哥是湖北省园艺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人才。父亲的眼光很超前,70年代他就鼓励儿女学文化,那个年代,“读书无用论”盛行,而他的认识与之相反,他说:读书有用,农民的孩子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果不其然,我的三位哥哥都是在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初期陆续考出来了,挤上了开往城市的直通车。我也通过高考上了大学,吃上了“皇粮”,走出了湖北省,来到浙江宁波就业生活。

  二哥就是在“读书无用论”最盛行的时期高中毕业,没有出路,经四叔介绍去黄石市砖瓦厂做工人。幸运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出台了恢复高考的政策。二哥一知道就跑回家来,吵着要去学校念书。当时妈妈不同意,说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怎么能放弃呢?父亲不一样,他耐心的和孩子交流,了解了二哥的真实想法后,大加赞赏,支持他回来读书。回头他做通了妈妈的思想工作,3人的意见达成一致。于是,二老四处奔波,终于为二哥落实了学校。第二年二哥顺利地考上了师范院校!

作者父母

  父亲的手艺好,但不识字是他的短板。中华民国13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父亲在那一年降临人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候,没有饿死,没有被战火催残,已是幸运儿,就不要谈上学堂的事情。父亲深知这个道理,自小就好学,他到木工师傅家打短工、打杂工以换得做学徒的机会,他一有机会就向有文化的人学习,一有机会就去邻村邻乡里说书唱戏的现场学习语言……父亲边干活边琢磨边总结,用画线条、画圈圈、画虫鱼鸟兽、画交通工具、画家具农具图案,来记录他的心得。种种磨砺,让他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可能正因为如此吧,他对“读书无用论”持否定态度。

  木工活是个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将大木材变木板,将木板变小木条,全靠斧、锯、刨、凿,用力最大的又多在右手,久而久之,父亲的右肩臂又粗又壮。

  父亲说:生活不怕皮肉苦,健康尽在乐观中。父亲白天干活很Man,撸起袖子干,效率之高深受乡亲们的夸赞。到了晚上,在家里,他就是温柔的爸爸和慈祥的爷爷。他陪我们时,有说有笑,跟我们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西游记的故事(道听途说的版本),讲他在外面的所见所闻。有的故事讲了N遍,但我们都喜欢听,特别是讲空城计的故事,父亲讲得很精彩,又加上手舞足蹈的,一个人演诸葛亮的镇定自若,又演司马懿的疑神疑鬼,那神态甭提有多逗,至今仍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象是昨天晚上刚刚发生的一样。

  父亲既平凡又伟大。他的肩膀上扛着千斤担,但从不抱怨别人,也不抱怨外面的世界,总是默默无语的干着他的活儿,用爱护佑着我们的家。

  父亲深爱我的妈妈。他经常教导我们,“有女人才有家,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的女人好”。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没有跟妈妈大吵大闹过,偶尔妈妈生气了,他就往子女身上转移话题。赞颂妈妈为他生了那么多聪明的娃,还说儿女慢慢大了,要成家立业,他们得做出恩爱夫妻的表率!每每看到妈妈破涕而笑的样子,我心里是多么地崇拜我的父亲:是他正确的三观宣染了我们家良好的家庭氛围,他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真正做到了“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

  父亲在指导教育孙辈方面也有真知灼见。“培养伢子勤快,成器,莫惹祸就要得,有没有出息冇得关系。人勤三代兴,懒惰百事废。”(黄冈方言,意思是要教育孩子勤劳勤奋善良诚实,不惹事生非,至于有没有出息,次之)。这是他跟我说的比较多的两句话。后来,我发现同样意思的话,妈妈也经常讲。他们二老如此默契,让我一直惊喜不已。信奉这个理念,我在教育自己的儿子身上,亦初见成效,如今小子在单位已崭露头角,沿着正道迈进。更值得父亲欣慰的是,他的孙儿孙女共6人中,一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两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一人本科毕业,两人幼师毕业。而且,除我儿子外,其余5人均已成家,均已为人父、为人母。

  父亲自己就是一位极其勤劳勤奋的人,少年、青年、中年、晚年一如既往!青少年时期,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父亲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之一,靠勤劳的双手维持生计,得以生存。

  有娃儿后,父亲担起家庭重担,更是向时间要效率,起早贪黑是家常便饭。三哥说,他念高中的学校距家近三十里地,隔一段时间要送米送菜去,父亲总是挑着担步行前往,每次天刚亮他就到了学校,然后急速返回,赶着时间去上工干木工活。待我有记忆时,父亲人到中年,往后,我所看到的、所感知的,都是父亲忙碌奔波的身影。记得我小时候为父亲的做工记账,说是记账实际上是记天数。张三家2天,李四家3天,王五家4天……一年下来按天数收取工钱。记录的日期一天接着一天,几乎没有空档的日子。记帐,是我与父亲互动的平台,也是我少年时快乐学习的时光。记帐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今天回忆起来,幸福感满满。

  乡亲们的名字五花八门,正确的字怎么写我们俩都不知道,我只能按黄冈方言的谐音作记载,碰到父亲也不知道怎么称呼时,就用父亲知道的某个人作符号,然后在符号旁边标注那户人家的房屋特征。符号、标注,都用父亲认得的图案,画得惟妙惟肖的时候,俩人哈哈大笑。记录天数也不是用阿拉伯数字,用的是划“正”字法和打圈圈法,为了避免看花眼,两种办法在上下行之间交替使用,划完后让父亲数,数正确了,我们俩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后来,再后来,记账的事情,就传给我的侄儿侄女了。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大生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匮乏期。所有这些,他都挺过来了,历练了他的性情,铸造了他的坚毅。

  父亲在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家乡巨变中,真切体会到了有国才有家,国富才民强。父亲靠他厚实的肩膀担起男人的责任,靠他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靠他培养的优秀的孩子们积攒家财,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生活一天比一天称心如意。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父亲自己对他一生是满意的。他一生笑对一切困难,他一生未与人结仇结怨,他一生行善事做好事。记得他离世的那天,上午理发师傅还上门给他理发,下午躺床上却起不来、说不出话,哥哥紧急打电话给我,我也马上买好了“红眼机票”,遗憾的是我没有赶上见他最后一面,父亲那天傍晚就安详的“走”了。待我半夜赶到他身边时已是阴阳相隔。然而,转念一想,那么几个小时就“走”人,未尝不是他平生行善积德的结果,福气圆满而终!

  晚年时期的父亲讲的话大多与颂扬中国共产党好有关,让我们子孙辈们好好珍惜当下。“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好起来。我们家好,要感谢党”,父亲在他离世的那一年多次讲着如此深情的话语。父亲带着对党的眷恋驾鹤西去,一晃20年了,他老人家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定格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我对父亲的怀念也从那一刻起日渐加深,每逢重要的日子,特别是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还有他的生日、忌日,我都会想念父亲,想起他与众不同的肩膀,想起他超凡的人格魅力。想念父亲,我每每黯然神伤,又每每倍添力量,我明白,唯有向着朝阳出发,前进,才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纪念!

  2024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突然觉得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如果父亲健在该多好,我可以把我为人父的感受同他分享,向他讨教,汇报我们陈氏家庭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的好,发扬的好!他老人家听到后一定会爽朗的开怀大笑!一定会召集全家人一起开怀畅谈!

                                   作者:陈禅国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