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修炼无止境
读梁衡散文集《人格在上》
人格是精神,人格是信念,是做人做事乃至成就伟业的基础与支撑。一个人只靠貌美出众时,他(她)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名人;当一个人事有所长时,他会是一时的功臣;而当一个人只要他人格达到了一定的价值高度,他就已经是一个好人,这时如果他又能貌压群英,才出于众时,他便是一个难得的伟人、圣人。这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最基本的还是先从人格做起,心诚则灵,终身修炼,人人都可以立地成佛,先成为一个在德行上合格的人。这是我在阅读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的散文《人格在上》一书时最深刻的印记。
翻阅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的散文《人格在上》,就如进入了一个充满人格修养和历史知识大全的会客厅,该书辑录了作者围绕人格定位,对一些大事、大情、大理的回眸与思考,全书四辑共50篇文章,既有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瞿秋白等伟人人格魅力和崇高思想境界等的生动概述;也有辛弃疾、林则徐、居里夫人、李清照等历史和科技名人赤心肝胆、淡泊名利、终身不渝,另后人无限景仰的英名德行;还有不惧生活艰难、奋力抗争的“桑氏老人”、“青山不老”的无名老者、《匠人与大师》里的“平凡英雄”等等,无论是伟人、名人还是寂寂无名的普通人,都饱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给人以启迪、启发和警示,也给人以鼓舞、激励和鞭策。
《人生没有返程票》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上每天都有生、老与死,区别在于你在原地过完单程,还是在读书学习创造中度过富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拿到的通行证。”不读书学习、没有事迹创造,就如人生之舟的“逃票人”(见《书与人的随想》)。我们赶上了人人可以大有作为的新时代,绝不能做这样的“逃票人”,要以自己持续不断终身学习的精神,而修炼的良好人格品质,不忘初心,行稳致远,不负大好年华,造福伟大时代。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虽然一生普通平凡,但始终闪现着人格的高尚,为什么有的人虽曾轰轰烈烈,但随后就造人唾骂,甚至沦为人民的罪人。人与人之间差在哪?《人格在上》一书中叙述的那些伟人和历史名人等,以他(她)们独有的经历告诉你:谁的人生中缺失了持续学习锻炼,谁就会导致思想“生锈”和境界模糊,人格染尘,日久天长,谁就会迷失了方向,轻者会跌倒、走弯路,重者则会跌下悬崖,摔伤致残甚至失去生命,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徐力群因贪腐被组织查处后忏悔到:“我入党30多年,一开始还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再也没有认真读过、重温过党章,再也没有对照党员义务、党的纪律来审视自己,到后来党性蜕变得只剩下党员这个外壳。”因此,才导致“我走了太远的路,却忘记初心,背离组织,直至犯下大错,后悔莫及。”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浇,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代诗人萧抡谓《读书有所见》)正如作者在《大有大无周恩来》一文中提到的:“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人格伟大来。”可见,一个人的人格与品质体现在人生的全过程,体现在人生中的每时每刻、一言一行的举手投足之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体现在作出决定或做出选择的一念间,体现在面对平时的各种诱惑和艰难困苦甚至于生死关头的考验里。所以,人的高贵品质与道德修养不可能一天或一阵子就会高尚起来,而是日积月累长期不短的渐进过程,通过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逐渐修炼,进而持续不断、久久为功,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被誉为“活到老学到老”的革命老人谢觉哉有个读书方法叫“晨思夜读”,他说“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个‘计’,就是晨思”“……夜读,就是每天晚上抽出一两个小时攻读一下,日复一日,长期坚持下去。思要读,读促思,读得多,思则广,思越广,读得多就更好。”阅读《人格在上》,如谢老那样“晨思夜读法”,让我明白,人格修炼需要日益精进,终身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