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柳枝吐绿时。柳,春的象征。古往今来,人们爱柳、植柳、咏柳,以柳抒怀寄情……,形成了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柳名柳姓多逸事。相传春秋时代,介子推曾割腿肉救重耳,重耳做了君主,力举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答应,重耳便派人搜山,并三面点火烧山寻介子推,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火活活烧死。重耳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大柳树下。后来,他又到此柳树祭扫,并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在堤岸上多种垂柳,并御赐垂柳和他同姓,名为“杨柳”。关于称柳:汉文帝时,太尉周亚夫在军营驻扎处遍植柳树,后来人们就称军营为“柳营”;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大昭寺前栽一柳,后人称为“唐柳”;清代总督左宗棠率兵新疆平叛,令军队在沿古丝绸之路两旁植树,被称为“左公柳”。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展禽,以讲究贵族礼节著名,因此“食邑在柳下”而名叫柳下惠,后来衍化为柳姓。
植柳爱柳有佳话。东晋诗人、散文家陶渊明爱柳成癖,宅前栽柳五棵,自称“五柳先生”,并作传记之。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种柳乐此不疲,到柳州任刺史时,曾在江边广植柳树,写有种柳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堂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明末清初小说家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自称“柳泉居士”。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杨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诗人咏柳多名句。早在2500年前,《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描述。柳丝牵动了诸多文人墨客。唐代诗人贺知章《柳枝词》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杜甫诗曰:“侵陵血色还萱草,泄露春光是柳条”。白居易的“一树春光万万条,嫩于金色软于丝”。苏东坡的“枝上柳绵吹不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句脍炙人口,给人以浓郁的春天气息。
借柳抒怀。《全后周文》中有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诗最后一句堪称千古名句,因其“岁月匆匆”之意,“英雄迟暮”之感,曾令无数豪杰英雄怆然泪下。
折柳寄情。古代人有折杨柳枝送别亲友的习惯。隋朝民歌《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时长亭送别时,要折柳相赠。李白《劳劳亭》诗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元朝诗人贡性之的诗《涌金门见柳》:“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来成绿荫。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蒋情写进了柳的景色之中。折柳的寓意:一是柳的生命力强,无论到何处都落地生根。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二是“柳”与“留”谐音,柳丝就成了“留恋相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