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熙攘的街头,看着往来的人们,虽然大家都带着口罩,但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口罩后挂在脸上的微笑,那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当前美好生活的无限满足。
天空飘着雪花,很冷,但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心头却是很暖。
什么是年味?年味是年俗的味道,过年是传统。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
年味是游子漂泊在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年味是家人围坐桌边共享爸妈精心准备的年夜饭,觥筹交错中的笑语欢颜。
年味是一张小小的车票,这边是期盼归乡的人儿,那边是家中翘首期盼的老人。
年味是孩子盼望的吃美食、穿新衣、放鞭炮、收压岁钱。
年味是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饺子,声声爆竹中人们的欢笑。
年味是火红的春联、火红的灯笼,祈盼红火的幸福生活。
年味是街头社火中摇摆的旱船、扭动的秧歌。
年味是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时的笑脸和虔诚。
年味是守岁时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和谐美满的渴望、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
年味是见面时互道问候,祈盼双方幸福吉祥。
年味是过年的味道,是团聚的欢笑,即使在不同的年代,过年对中华民族来说始终是最重要的节日,最重大的事情。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相对匮乏。那时我还小,大概五六岁的样子,最盼望的事情就是等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爸爸会买回来好多吃的,比如鸡鸭鱼肉,比如甜甜的大白兔奶糖、可以拉成长条的高粱饴软糖、形状各异味道香甜的饼干等等。比如烟花爆竹、火红的灯笼,比如内容精彩的小人书、从未见过的玩具,当然还有我和哥哥姐姐每人一件新衣服。
除夕当天,爸妈一早就会起来准备年夜饭,哥哥姐姐也一起帮忙,因为我还小的缘故,怕我帮倒忙就没有给我安排“工作”,我也落得自在逍遥,跑到门口去找小伙伴“炫耀”爸爸带回来的小人书、玩具。
连队里陆陆续续传来放鞭炮的声音,这是年夜饭开始的信号,大家收好东西各自往家中跑去。
刚进门就闻到满屋飘满的香气,禁不住咽下口水,看着桌子上摆放的“大鱼大肉”,那个兴奋劲难以用语言描述,每每想起那时的情景都会禁不住心头一暖、鼻子发酸。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祖国变得富足、强大,物资匮乏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美食如今随处可见。百姓生活的不断提高,孩子们不在期盼过年的美食、新衣,但过年依旧是所有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最渴望的日子,过年始终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是无可替代的。
物质水平高了,精神层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自1983年中央台第一届春晚开始,除夕夜吃年夜饭、看春晚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曲目”,拜年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电话拜年、微信拜年、视频拜年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就算相隔千山万水,也能通过网络看见亲朋好友的音容笑貌,仿佛在身边一般。
爸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儿女无论有多忙,不管离家有多远,过年了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去吃一年来都在心心念念爸爸做的拿手菜,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述说一年来在外边遇到的开心和不快。
年味就是家的味道,回家过年已经深深地植根在中国人心里,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甚至是一种责任,一种孝老爱亲的义务和责任。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年味是思想和精神的寄托,是中华儿女对亲情的渴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绚烂的烟花映射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声声的爆竹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日子,在年味中期盼来年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年味中祝福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