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奎元
本站通讯员:吕奎元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我1986—2004年的新闻作品

  《岁月记忆》这本集子一共收入本人1986年—2004年长达18年时间发表在报刊和被电台播出的消息182篇、通讯66篇,总共248篇,目的是对这一阶段新闻写作进行一个小结和归纳。

  我从1978年当兵起便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记得1979年秋写了一篇200多字的新闻稿,被连队文书用毛笔字卷钞后张贴在饭堂的墙壁上,想不起是什么标题、什么内容,当时很激动。但在铁道兵军营6年,由于文化底子薄、写作能力差,尝试写过一些小说、散文、电影评论,都不成功。写过一些消息,也都是败笔,手稿早已丢弃。军旅生活是积累知识、打基础的一个时期,为从事专业写作作了必要的铺垫。那个时期没有将手写字变成铅字是很正常的事。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火柴棍、豆腐块开始,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沿着自己锚定的目标走下去,不但收入囊中的是龙虾、螃蟹,还有大鱼和乌龟。我经历了一个漫长跋涉的痛苦过程,奋斗的历程是艰辛、曲折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步步摸索着走出黑暗,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1991年上半年之前,是我从事业余写作求索的阶段,文字数量不算多,在连队和工程队的14年,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重体力劳动上,生活空间小,新闻素材少,被媒体采用的数量有限。但从1991年下半年到1998年期间,可谓天翻地覆,兴许是视野宽了,站位不一样了,驾驭语言的能力强了,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人民铁道报等中央和省部级报纸发表的消息、通讯比较多,不断有获奖作品,荣誉证书一年拿几个,写作水平趋于上升期。这与企业内部激烈竞争有很大关系。我与另一个主管新闻的干事、后升为副部长、部长的写手,明里暗里在竞争,写得东西有分量、看谁发表的文章多、获奖的作品多。不用领导督促,自己千方百计挖掘机关和公司范围内各单位鲜活的素材,废寝忘食地写消息、通讯。将写好的一篇篇稿件盖章、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投进信箱。发往报社的一篇篇稿件,其命运交给了报社的编辑。每年至少两次去北京,前往几家报社,将稿件交给编辑,让他们给指点,有时在招待所修改稿件。公司机关与驻地的焦作日报社、焦作人民广播电台距离比较近,骑自行车前往新闻单位,将稿件送到编辑手中,畅通与编辑沟通的渠道,这样稿件的采用率大幅提高。我调进公司党委宣传部的第一年,在各级报刊和电台发表、播出稿件120多篇。第二年,在中国铁道建筑报发表36篇消息和通讯,在焦作日报发表48篇通讯、消息,也间或发表一些杂文、报告文学、散文。1994年之后,采写的消息、通讯分量足、有深度、篇幅长,而且在中央级6家报纸发表多篇文章,质量有质的飞跃,在新闻写作方面走向成熟。

  1998年10月到2004年底这段时间,在公司第二指挥部办公室工作,采写新闻的兴趣不减当年,有新闻便加班加点地写稿。这期间采写了多篇通讯,不乏超万字的长篇通讯,屡有消息和通讯被四川日报、人民铁道报、中国铁道建筑报、达州日报、广元日报、海峡两岸等报刊采用。

  发表在报刊的新闻作品,散见于剪报本上,汇总一起,装订成册,便于翻阅。收录这本集子的文章,记录了企业的变迁,也见证了我每一步的成长。将这些文稿作了大量修改,纠正了一些谬误,装订成册的这部书稿质量比较高,值得一看。当然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望看到这部书稿的同行和新闻写作爱好者给予批评指正。

           中铁十五局集团杭甬项目部 吕奎元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吕奎元/文 郭 超 郑浩宇 吕奎元/图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蒋志忠 刘慧鑫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翟润洁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吴宇博、王鹏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王成龙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卢仕磊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