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还在焦作大院子弟学校教书那会儿,就听说吕奎元先生能写文章会摄影,在机关做宣传工作。等我再度关注公司的新闻时,吕奎元已经是有名的写手和作家了,在公司网站经常读到他的作品。后来了解到他已经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散文学会,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杂文、评论和新闻报道等400余万字,发表新闻、艺术类摄影作品6000余幅,我对他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心生敬意。
今年,他的新书《流年》由国家级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仔细拜读了《流年》之后,被他的勤奋、努力所折服,被他热爱文字和摄影的精神所打动,也欣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流年》是吕奎元先生近几年积累的散文合集,全书分为故乡情思、人在旅途、岁月留痕、不负时光、深切怀念、拥抱自然等六大部分,合计57篇,主要抒写他和家乡的故事以及对父母的怀念,抒写他这些年的工作变迁,抒写他为写作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抒写大自然的花红柳绿……全书内容丰富,情感真切,有关铁道兵的经历还有史料价值,值得一读。
当我读到《在上海的日子》“我所在的单位“兵转工”刚两年,上百号人都是年轻人,干活有的是力气。这是一支富有朝气的年轻队伍,本该在大上海有一番作为。但曾以修铁路为主业的队伍,由兵改为民,性质变了,部队变为企业,军人变为铁路职工。我们像一粒粒种子,被抛向社会竞技舞台,靠单一的修铁路难以生存,什么都得会干,诸如房建、水利水电、市政、公路等多个领域,只要能赚钱的项目都要千方百计争取到一杯羹”这样的文字时,让我了解到公司创业初期的艰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公司再次搬回上海,但公司的实力和办公条件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这段文字就是一段公司的发展史料,公司就是在老一辈铁建人的辛勤付出中壮大起来的。
《走过表哥的岁月》中,“一捆干柴压在身上,跋涉五六里,体力消耗很大,汗水流个没完,天黑了才能到家,筋疲力尽。即便是滴水成冰的寒冬,被一捆柴火压得浑身直冒汗,衣裤最里面的一层被汗水浸湿了,待汗水消退,身上的衣裤冰凉。”具体的描述了一场体力劳动的过程,让我感同身受。后工业化时期,人类已经靠机械化劳动将自己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作者的这段文字能让人感受到那时劳动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电影情结》中写道:“看一场电影往返30里路,很辛苦,却乐此不疲。一旦有消息说公社放电影,男女老幼都十分高兴,想去看电影的人们早早吃过饭,手里拿着桦皮、麻秆等可燃物步履匆匆地前往公社,没等挂起幕布便到达目的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电影一散场,点燃火把,高高地举在手里,照亮脚下的路。”为那个时代的人追求精神食粮的勇气所感染,这样的场景,对现在人手一台手机的现代人、对5G网络时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故乡是人一生挥不去的记忆,《流年》的作者也是如此,书中收录了很多篇关于故乡的散文,《故乡情思》《神秘的驼梁山》《驼梁山,我可爱的家乡》等都具有地方特色,从这些散文中能看到山西驼梁山深处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说山西好风光”名不虚传。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写作是对生命的怀念。吕奎元的书能让人感受到怀念。他用专门的篇章怀念父母,怀念长者,表达对父母、对长者的敬爱、感恩,《悼母亲》《母亲,今天是你的生日》《母亲三周年祭》《思念父亲》,这些文章收录在“深切怀念”栏目中,每一篇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也是对一份岁月的感悟、生命的思考。
文字呈现的状态就是生活的状态,吕奎元这些年的积淀,对人与生活的思考、感悟,全在这本书中。
作为曾经的语文老师和童书编辑,我对文字有更高的要求,也更喜欢简洁有序的句子,希望作者在炼字造句上能达到一个新高度。
流年不负,岁月可期,愿吕奎元先生的《流年》带他实现人生梦想,早日加入中国作协,成为一名高层次的作家。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孙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