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定夺一件大事时,如果没有科学判断和超前预测本领,必然会做出错误的抉择,美好的愿望将化为泡影,与你的初衷背道而驰。生活中许多事情表面看似正常,实则不符合逻辑。女儿读了三年私立学校,让我悔之莫及。
那是1999年中秋,女儿小学毕业。正赶上单位办的“子弟学校”要逐渐推向社会,而初中班是第一个“专政对象”,让女儿赶上了。从“子校”升入初中的子女,单位给联系了市一所中学。交了钱,办妥了手续,只待暑假后去读书。当时焦作市一下冒出四、五所民办学校,炒作得很凶,大有挤垮公办学校的阵势。“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在声势浩大的一片舆论声中,被这股巨浪搞得不知所云,将子女稀里糊涂地送进了私立学校。女儿是独生女,我们不想叫体质不是很强的女儿每天紧紧张张、十分辛苦地骑车往返于近两公里路的家与一所公办学校之间。女儿所处的年代与我们读书的六、七十年代相比,生活条件天壤之别。给女儿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是父母的责任。我和妻子经不起私立学校老师一次又一次登门灌输其学校如何如何好的诱惑,像喝了“迷魂药”,懵懵懂懂将女儿送了进去。
“有投入才有产出。”“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是人们一贯的思维。
生活中,往往是期望值越高,最后的失落就越大。因为想象与现实通常是有差距的,这句话在我女儿身上得到了验证。
初中第一年,女儿的成绩很一般,第二年亦如此。在公立学校读初中的女儿的小学同学,成绩都好于她。而那时,女儿与他们同在一个水平上或在他们中一部分之上。我了解到,几所私立学校的整体成绩普遍不及公立学校。初二那年下学期,女儿所在的学校来了一次“大换血”,聘请了新校长和一批老、中、青教师,辞退了部分老师。基于这种情况,班里有半数学生转到了别的学校。而我却执迷不悟,对这所学校仍抱有希望,总觉得学校肯定是越办越好,新的校领导,新的老师,在管理上都会有起色,女儿的学习会好起来。再说,半路里换学校要花四五千块钱,公立学校也要掏钱呀,真有点骑虎难下、进退两难。思来想去,没让女儿挪地方。就这样,女儿在私立学校读完三年初中。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女儿的成绩没一点提高,而初三的几十个毕业生,无一人考进市重点高中。更叫人烦恼的是,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大多数学生学了不少比吃比穿,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气。提起这事,不少家长不住地唉声叹气,但为时已晚。抛开花出去的大把钱不说,耽误了女儿的美好前程无法弥补。如果说,我步入成年之后,在处理一些重大事情有过错误抉择的话,这恐怕是其中一次。
有人开玩笑说:“这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啊,只怪自己考虑问题没有远见,一时糊涂才弄成这样。要埋怨,就埋怨自己吧。2004年盛夏,我的一位朋友找上门来,说他女儿初中刚毕业,有去私立学校就读的打算,夫妻俩举棋不定,叫我出个主意。我将女儿读私立三年的经过说了一遍,他打消了读私立的念头。
许多家长与我的想法一样,恨铁不成钢,希望子女比父辈有出息,往后在事业、婚姻方面不用父母操心,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盲目地,甚至是不加深思熟虑地追求所期望的效果而将子女送进师资质量、管理水平差的私立学校,只会适得其反,走向误区。生活中有许多温柔的陷阱,从表面看不出来,稍不注意便会跌进去。我觉得多方听取他人的意见,肯定对抉择某一件大事有益,不至于遗憾终身。
凡私立学校,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在做广告宣传时,大吹特吹,极力夸大办学力量,误导了学生和家长,往往承诺的条件兑不了现,学生和家长有苦难言,造成的后果只有自己承担。
可以说,就目前来说,真正办出水平、高质量的私立学校并不多见。
现在回想起来,在女儿读私立这件事上,我的失误在于忽略了私立学校在许多地方刚起步这一点。学校的老师都是从社会上聘来的,半数是年过半百的退休教师,体质差,精力跟不上,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一些年轻教师,则是脚踩两只船,在两所学校任教,一心二用,顾此失彼,只顾挣钱,哪管学生能否学到东西。还有一部分老师,是被公立学校淘汰掉的,无论教学经验,还是创新能力,都无从谈起,哪能教出好学生?再说,从校长到教师,搞民办教育,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处于摸索阶段,虽有信心,但缺乏经验。毕竟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管理上和教学方面有很大差异,那就是对自身要求要高,在管理上、教学上都要优于公办学校,在各方面要高出公办一个台阶。家长花高价供子女读私立,绝非赶时髦,凑热闹,目的是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取得比公办学校更好的成绩,没有一个家长是不考虑效果而心甘情愿白往里扔钱的。
我想,政府鼓励私人办学没错,减轻了国家负担,为部分下岗教师提供了再就业机会,也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在私立学校良好的环境里学到丰富的知识。但由于政府对民办教育政策放得太宽,没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导致个体老板一哄而上办学校,具备条件的办,不具备条件的也办,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不免出现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坑了家长害了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当“试验田”,是对社会、对家长和学生不负责,也危害社会。
女儿读私立之事已成历史,说啥都无法改变了。吃一堑长一智。女儿经历过的事,但愿不会在别的学生身上重复。
中铁十五局集团杭甬项目部吕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