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网文创中心汇聚了铁道兵培养出来的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歌唱家、词(曲)作家、艺术家和优秀的兵二代等各类人才,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交流作品、增进友谊的平台,也是我们原铁道兵文化人的精神家园。
我对“兵网文创中心”早有耳闻,通过这个群推送到铁道兵战友网几篇军旅文章,并有稿件被推送到新华网客户端。我是个忙人,与写作、摄影结缘几十年,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事,在职时忙,退休后也没闲着,还在项目上做企业文化工作,写材料、写新闻、拍照、做展板,创作工地标语、文学作品等等,工作量不比从前少。前段时间,经战友鲁兴勇引荐,我加入了“兵网文创中心群”,在郑建平战友的建议下,同时进入“兵网艺创中心群”。进了群才知道曾经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铁道兵报等媒体发表新闻、文学、绘画、书法等作品的许多名家大多数在里面,通过看简介,对这些名人的成长经历有了深刻了解,诸如王开忠等一些大腕,打心眼里佩服,他的许多作品我都拜读过,对我早期写通讯、报告文学起到了引领作用。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创办的《大路文学》则成为一些文学爱好者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的园地,首当其冲的功臣无疑是曾经的总编钮鲁生!而中国铁道建筑报原政文、文艺部主任梅梓祥,是我非常熟悉的老战友,打交道多年,在他负责的版面发表不少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对我从事文学创作激励很大,也因此笔耕不辍,散文集出版多本,他是我的指路人。梅梓祥与铁道兵报及后来的中国铁道建筑报共同成长,是资深文艺编辑,为无数后来成为作家的一批老铁铺了路,功不可没。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助理罗光明长期负责要闻版的编辑工作,是中国铁建系统资深记者、通讯员的指导老师,编发、采写了许多佳作名篇。铁道兵这个消失的兵种,曾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许多有志成才的干部战士,通过自学和岗位磨练,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就,有的当初是无名之辈、丑小鸭,日后却成了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出类拔萃的“金凤凰”;有的战友在屡战屡败中吃一堑长一智,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历练,淌出一条血路,泪水伴着汗水一路走来,收获鲜花和荣誉。铁道兵军营是一个大熔炉,培养锻炼了一批国家需要的各方面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许多老战友身上体现了出来。
我很高兴进入“兵网文学创作群”和“艺创群”,可以充分地与才华横溢的战友们交流、互动。值得一提的是,自媒体《铁道兵战友网》从2017年诞生,不断丰富和发展,时至今日,吸纳了几百名曾经的铁道兵官兵,实属不易,“兵网文创中心”的郑建平战友,将优秀作品向更高层次的新华网客户端推送,甘当无名英雄,她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铁大姐。她老骥伏枥,具有超强的领导才能,组织开展的征文、晚会、聚会等多项活动,深受大家的好评,她是我们老铁道兵干部战士的骄傲,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战友们铭记在心。此外,我还想说的是,在“兵网文创中心群”里,一部分年过7旬的老同志依然默默地为战友们的稿件斧正润色。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不辞辛苦,无私奉献,是平凡而伟大的护花使者,为了办好《铁道兵战友网》推送稿件,尽职尽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兵网文创中心”还有许多默默奉献者,如郑吉辉、孙雅丽、李刚、鲁兴勇等战友,都为办好兵网、推送稿件付出了辛勤汗水和智慧。
“兵网文创中心“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用心维护她,越来越有生机与活力。而铁道兵战友网,内容丰富、精品荟萃、越来越有看点,是大家喜爱的家园,但愿越办越好。
中铁十五局集团杭甬项目部吕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