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诗人节、粽耙节、祖母节、女儿节等叫法,俗称五月节。端,事物之初始,午,十二地支之一。最初端五意为每月初五,后特定为五月初五为端五节。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避讳,取“五”的谐音午,将端五节改为端午节。梁朝《绩齐楷记》记载,秭归等地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的关联。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诗篇,其中“长太息而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了对人民的关爱。每到农历五月五,屈原,这个值得怀念的人,就会佩带香草,吟诵诗歌走进我们中间。粽子,古代叫“角黍”,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时节,黍类比其它谷物先成熟,后来人伙用黍裹蒸如三角形,所以得名粽子。从历史上看魏晋时就已盛行,唐朝成了节日市场的美味食品。明朝人们用芦叶包粽子,粽馅的品种繁多且讲究,清朝又有了火腿粽子。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粽子。北京粽子用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做馅。广东粽子个头较小,状如锥子,除鲜肉粽外,还用咸鸭蛋黄做得蛋黄粽,以及鸡肉粽、鸭肉粽、叉烧肉、冬茹、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口感是不一样的又是近似的,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味蕾上的乡愁。
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粽子还是用黄米做成的粽子。黄米由黍子去皮而出。黍子生长在华北北部地区,如尉县,大同广灵、朔洲应县。黄米碾成面可做黄糕,人说30里的莜面40里的糕。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诗使我终生难忘。我知首屈原忠君爱民、正道直行,为楚国的强大竭忠尽智、九死不悔。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诗句永放光芒。接下来吃粽子,因为没有江米,她们只能用黄米做粽子。这却是我一生中吃到的最好的粽子,糯糯的、软软的、甜甜的。啊端午节,金色的粽子,往事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