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浓浓的秋意驱散了炎热的酷暑,满世界飘着月饼香味的中秋佳节扑面而来。触景生情,我情不自禁、一往深情地走进逝去的岁月。
中秋节在一年四季的节日中,是人们很看重的节日,六七十年代,中秋节临近时,生产队要挑选三四只个头大、膘肥体壮的绵羊杀掉,将羊肉、羊骨、内脏等一样不剩地分给各家各户。只有中元节、中秋节和春节,生产队才宰羊犒劳社员。有钱的人家再买上几斤月饼和几斤水果,在中秋节(八月十五)那个风清月明的夜晚,一家人边赏圆月,边吃香甜美味的月饼、可口的水果,享受好生活。那时没实行计划生育,家家人口多,七八口人的家庭是很平常的,有的多达十一二口人。人口多的家庭最穷,一年的收入难以维持家用,哪有多余的钱买月饼?靠种地生存的农民家庭,都缺钱花,中秋节来临前,再困难的家庭也要东拼西凑五六角钱买半斤月饼,大人不吃无所谓,但孩子们可过不了这一关,见别人家孩子吃,便哭着要,只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们高兴。大人孩子能吃上几口月饼是很幸福的。供销社卖的月饼,4个一斤,买不起一斤,买半斤已经很不容易了。将买来的两个月饼切成若干份,每人只能吃到一小块,几口就下肚,吃完还想吃,可是没了,小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父母那一份流口水。父母都是无私的,怎舍得自己吃,都给孩子们吃了,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情景。每人1个月饼都买不起的年月,买水果更是一种奢望。那时吃的月饼太少,感觉味道真香,余味无穷。多年过去,一想到月饼,自然会想起那时候的味道。
月饼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食品,对年轻一代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生活在幸福的时代,不缺吃不缺穿,想吃什么便能吃到什么,对月饼不再垂涎三尺。可是对于出身于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可就不同了,对月饼的情结非同一般,因为月饼是人们梦寐以求、津津乐道的食品,说出来,80后、90后、00后都不会相信。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据记载,从明清开始,中秋节便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含义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吃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民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盘剥,纷纷起义。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圆饼更名为“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繁多,大者如玉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典故很多,究竟哪一种可信度高,没有考究。我对月饼情有独钟,或许源于小时候对月饼的渴望。我家人口多,而且经历火灾、水灾两次大难,比村里哪家都穷,连肚子都填不饱。我1978年当兵前,家里很贫穷,温饱还没解决,能在中秋节吃上几个月饼那是做梦。
哥哥与村里一个青年打赌吃月饼的故事至今难忘。那个王姓青年家的父亲在京城工作多年,很神秘,人们都以为是做大官的,一口京腔,家里有钱,一年四季吃纯玉米窝窝头,令全村乃至全公社人羡慕,是村里最富裕的人家。他家的孩子不缺月饼吃,是我们这些穷人家孩子望尘莫及的。
197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村里的男劳力在村外的几块瘦薄的平地里放炮炸石头“修大寨田”,王姓青年从邻村供销社买了3斤月饼,我也在场,10多个人的目光久久地盯着月饼,好不羡慕啊!这时候王姓青年见大家对月饼这么喜欢,便开口说:“谁能吃完这12个月饼,白吃。”此话连说几次,他是当真的,可是没人敢接招。哥哥自告奋勇地说:“我吃。”哥哥狼吞虎咽地吃着月饼,其他人在一边看,只见他几口就将一个月饼吃下肚,不到半个小时便将12个月饼吃得只剩半个了,眼看全要吃完,王姓青年急了,赶忙从哥哥手里抢过那半个月饼自己吃了起来。
因为月饼糖分太多,哥哥吃下超量的月饼不好消化,胃痛了好久。一个“穷”字将人弄成这样,当时如果拥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吃月饼像家常便饭,哥哥不至于拿健康作赌注。
每当看到月饼,便会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受。岁月的车轮碾过昨天,没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吃月饼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食品。
中秋节在一年四季的节日中,是人们很看重的节日,六七十年代,中秋节临近时,生产队要挑选三四只个头大、膘肥体壮的绵羊杀掉,将羊肉、羊骨、内脏等一样不剩地分给各家各户。只有中元节、中秋节和春节,生产队才宰羊犒劳社员。有钱的人家再买上几斤月饼和几斤水果,在中秋节(八月十五)那个风清月明的夜晚,一家人边赏圆月,边吃香甜美味的月饼、可口的水果,享受好生活。那时没实行计划生育,家家人口多,七八口人的家庭是很平常的,有的多达十一二口人。人口多的家庭最穷,一年的收入难以维持家用,哪有多余的钱买月饼?靠种地生存的农民家庭,都缺钱花,中秋节来临前,再困难的家庭也要东拼西凑五六角钱买半斤月饼,大人不吃无所谓,但孩子们可过不了这一关,见别人家孩子吃,便哭着要,只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们高兴。大人孩子能吃上几口月饼是很幸福的。供销社卖的月饼,4个一斤,买不起一斤,买半斤已经很不容易了。将买来的两个月饼切成若干份,每人只能吃到一小块,几口就下肚,吃完还想吃,可是没了,小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父母那一份流口水。父母都是无私的,怎舍得自己吃,都给孩子们吃了,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情景。每人1个月饼都买不起的年月,买水果更是一种奢望。那时吃的月饼太少,感觉味道真香,余味无穷。多年过去,一想到月饼,自然会想起那时候的味道。
月饼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食品,对年轻一代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生活在幸福的时代,不缺吃不缺穿,想吃什么便能吃到什么,对月饼不再垂涎三尺。可是对于出身于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可就不同了,对月饼的情结非同一般,因为月饼是人们梦寐以求、津津乐道的食品,说出来,80后、90后、00后都不会相信。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据记载,从明清开始,中秋节便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含义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吃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民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盘剥,纷纷起义。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圆饼更名为“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繁多,大者如玉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典故很多,究竟哪一种可信度高,没有考究。我对月饼情有独钟,或许源于小时候对月饼的渴望。我家人口多,而且经历火灾、水灾两次大难,比村里哪家都穷,连肚子都填不饱。我1978年当兵前,家里很贫穷,温饱还没解决,能在中秋节吃上几个月饼那是做梦。
哥哥与村里一个青年打赌吃月饼的故事至今难忘。那个王姓青年家的父亲在京城工作多年,很神秘,人们都以为是做大官的,一口京腔,家里有钱,一年四季吃纯玉米窝窝头,令全村乃至全公社人羡慕,是村里最富裕的人家。他家的孩子不缺月饼吃,是我们这些穷人家孩子望尘莫及的。
197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村里的男劳力在村外的几块瘦薄的平地里放炮炸石头“修大寨田”,王姓青年从邻村供销社买了3斤月饼,我也在场,10多个人的目光久久地盯着月饼,好不羡慕啊!这时候王姓青年见大家对月饼这么喜欢,便开口说:“谁能吃完这12个月饼,白吃。”此话连说几次,他是当真的,可是没人敢接招。哥哥自告奋勇地说:“我吃。”哥哥狼吞虎咽地吃着月饼,其他人在一边看,只见他几口就将一个月饼吃下肚,不到半个小时便将12个月饼吃得只剩半个了,眼看全要吃完,王姓青年急了,赶忙从哥哥手里抢过那半个月饼自己吃了起来。
因为月饼糖分太多,哥哥吃下超量的月饼不好消化,胃痛了好久。一个“穷”字将人弄成这样,当时如果拥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吃月饼像家常便饭,哥哥不至于拿健康作赌注。
每当看到月饼,便会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受。岁月的车轮碾过昨天,没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吃月饼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食品。
中铁十五局集团杭甬项目部吕奎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