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新春佳节,美味佳肴伴着欢声笑语,在富裕生活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享受之时,千翻地覆的新旧时代对比,使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不由得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
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7口人靠父亲一人常年累月在庄稼地里劳作,一年下来连肚子都填不饱,缺口的粮食靠野菜来填补。日常花销都是全家人一滴汗水摔八瓣挖药材、卖干柴、给别人往15里外送山货换钱来维持买油盐、火柴、农具等开支。没钱的日子像乌云一般笼罩着整个家庭,全家人一年难得有几个人穿上新衣裳。饭菜里缺油少盐是常事,一年吃不到3斤油,一个月一盏油灯至少要烧掉一斤煤油,灯捻还不敢拨大。每年的盛夏和初秋有一小半时间家里的饭菜没一粒盐,吃上没盐的饭菜,大人干农活没力气,小孩子走路没精神,读书有气无力,找谁帮扶呢?靠亲戚帮助是非常有限的,各家的日子都不是很好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到做饭的时候,母亲就犯了愁,总要叹息几声,不知道苦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
我家比其他人家穷的原因,人口多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曾经遭遇一场火灾和一场水灾,使一个本来还算殷实的家庭走向贫穷。一场火灾刚度过,而且在父亲做木匠挣钱养家逐渐翻身以后,1956年的一场大水,大哥在被冲毁的房屋中丧身,全家人的生活从富有突然被切换至一无所有,几乎到了绝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家人能够生存下来很艰难。眼泪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父母的眼泪已经哭干了。只有面对现实,振作精神重建家园才是上策。水灾那年我还没出生,感受不到家破人亡的悲哀气息,在沉重的灾难发生以后,父母能够挺过去,承担的生活压力是多么大啊!不敢想象那些年是怎么过来的。父母的伟大在灾难面前体现的多么深刻啊!据母亲说,水灾过后的那个年没吃上一口白面,吃的是没一滴油的野菜。
人们常说,日子难过,年好过,一年的日子是365天,而春节只有几天。我不愿回想父母讲述的那些悲惨故事,可是总也忘不掉,仿佛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
正是因为家庭遭遇一次次磨难,一直难以翻身,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是全村最艰苦的,在农业社时期,这种现状只能年复一年地继续,期盼解决温饱的愿望再强烈都是徒劳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包产到户,才过上好日子。
每年进入腊月,日子一天天便向年靠近,是我们兄弟姐妹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盼着春节这一天早点来临,因为一年里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回有肉的菜,吃上一顿水饺、一顿白面馍馍。经历太多磨难、饱经沧桑的父母与我们小孩恰恰相反,他们最怕过年。看见我们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样子,父母心里说不上是啥滋味。家里的生活与刚发生灾难时相比,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有了改变,起码住上了自己修建的几间石木结构的瓦房,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可是贫穷依旧,最起码的温饱横在面前,困扰着全家人。但无论多么贫穷,年总是要过的,还要想办法过好。
我十来岁起便开始懂事了,对年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年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家里没过年吃的东西,父亲便去一山之隔的河北保定阜平老家众多亲戚家带五花八门的年货回来。父亲成了全家欢度新春佳节的使者。年关将至,父亲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迎着呼啸的北风和厚厚的积雪,“咯吱”“咯吱”地在被白雪覆盖的小路上行走,到40华里外的河北姥爷姥娘、舅舅姨姨家求援。我们天天盼着父亲归来。从他去老家河北那天起,我便天天盼着父亲像英雄般凯旋归来,每天都在村口眺望羊肠小路上有没有父亲的身影,直到有一天,终于在不远处突然出现父亲背着东西缓慢行路的情景,我飞跑着去迎接父亲,跑到父亲跟前,只见他的胡子上挂满霜花,哈着热气,满脸是汗水,我伴随着父亲一路回家。那时候亲戚们的日子相比之下要好过一些,起码能填饱肚子。他们清楚父亲此行的目的。纯朴善良的亲戚们不会让他白跑一趟,家家都要送点小麦和一两斤猪肉。姥爷和大舅家给的最多,空手而去的父亲带回来的是五六升麦子、玉米和几块猪肉及几把红枣、红薯干、三五个柿子,也带回了全家人的快乐和希望,愁眉不展的父母和我们几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母亲和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起早贪黑,将小麦在石磨上磨成面,只等过年了。过年的主食当然是白面,可是就这么一点白面,除蒸两锅枣花馍馍走访亲友、招待客人外,吃到我们嘴里的屈指可数。往往是大年初一和初二吃上几顿就再没指望了。多半是豆渣窝窝头的主食要吃一段时间,然后是玉米面和着70%的野菜干粮度日,即便这样的生活,往往吃不了多久便断粮了,再将秋天晒干的土豆片磨成面,做河捞、菜盒子、“乞丐卷铺盖”吃,肚子空了,什么饭菜都能吃下。
小时候过年还有一项充满节日气氛的内容,那便是二姐买来几张红黄绿的纸张,找村里姑娘们要来花样,将花样贴在几层彩纸上,然后点燃画皮熏成黑色,用小剪刀将黑色部分剪掉便是一张漂亮的窗花。这是二姐的拿手好戏,她的巧手将几个方格子木窗上帖上窗花和两种颜色的三角形纸,非常好看,给贫穷的家庭增添了许多快乐。
放炮是小孩子们过年的头等大事,不管多穷,过年总要买鞭炮和“二踢脚”。对年幼的我们兄弟姐妹,特别是我们兄弟三人,燃放爆竹和“二踢脚”最刺激、最开心,比吃好的、穿好衣裳更有诱惑力。村里哪个孩子的鞭炮和“二踢脚”最多,其自豪感溢于言表,还忘不了炫耀一番,别的孩子都眼红。我将买来的鞭炮和“二踢脚”铺排到后墙角的炕席下,每天都要高兴地掀起席子看上几遍,生怕少了,有一次被弟弟悄悄拿走一个“二踢脚”,我跟他吵了一架。因为穷,买的少,越发觉得到手的东西是那么的珍贵。
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有些事让我禁不住泪眼朦胧。过年了,家里没钱买水果糖,我、姐姐和弟弟便去熟悉的邻家或沾点亲的叔叔婶婶家磕头拜年,每次磕完头,主人家会递给两三颗水果糖,至少要给五六家的长辈磕头,有的人家也没钱买糖,磕完头也没挣到糖块,高兴而去,扫兴而归。春节磕头拜年挣糖块的事,一直延续到我长大18岁当兵前。
没有钱的日子难过,盼望过年穿新衣衫,可是我们兄弟姐妹春节只有哥哥姐姐能穿上一件母亲缝制的新棉衣或棉裤,我和弟弟年纪小,在父母意识里,穿的旧点没啥,只要将破旧衣服洗干净,将一个个窟窿补上补丁便可以了。我和弟弟吵着要新衣服,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也想穿得好看一些,可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这一并不太高的愿望几年才能实现一次。多数时候都是穿着哥哥姐姐破旧衣服改制的,补丁多得很,而且颜色不一,我称之为“百布衣”。
我9岁那年,元旦节刚过,母亲患重病卧床不起,没钱住院,只好请医生打针吃药,家里可怜的一点钱几乎都给母亲治病用了,等到过年时已经没钱了。嗜酒如命的父亲没买一盒烟、一瓶酒。为了让我们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过个愉快的年,父亲花1角7分钱买了100响的一挂鞭炮,大哥和二姐各分到20个鞭炮,我和三弟各30个。春节那天早上,不知带给我多少欢乐的30个鞭炮,不慎被火引燃,噼噼啪啪几下便响完了。我为意外失去这宝贵的几十个鞭炮而大哭一场,屁股上挨了父亲的几巴掌。二姐没舍得放一个,她将自己的那一份给了我。每当想起这件往事,我心如刀割般痛苦。一幕幕伤痛的陈年旧事,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从我记忆深处消失。
如今想穿什么吃什么便有什么,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这是党的好政策给我和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福祉。可是越是日子好过,越忘不了年幼时过年的那情那景。那时春节早上要吃一顿饺子,年三十晚上母亲要剁陷、和面包饺子,我和二姐、弟弟在一旁看母亲擀面皮、包饺子,母亲包的饺子皮薄、陷多,边角捏的工整,她的手工饺子接近圆形,很好看。母亲包饺子时,总要在饺子里包一枚洗净的硬币,预示着谁先吃到谁最有福气。春节早上吃饭,我和弟弟咬一口饺子看看里面有没有硬币,有时候发现有硬币,高兴坏了,以为自己是最有福之人,还被父母夸上几句。过年饺子里包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离开父母的日子里,我们同样要吃饺子,在饺子里也要包硬币。
童年是黄连与蜂蜜勾兑的一壶水,有苦有甜,我喝了一年又一年。
岁月留痕。时间的车轮碾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碾碎了我无数的悲欢。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从童年不知不觉走向老年。如今,小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白米白面、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早已是家常便饭,过年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平平常常。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杭甬项目部 吕奎元
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7口人靠父亲一人常年累月在庄稼地里劳作,一年下来连肚子都填不饱,缺口的粮食靠野菜来填补。日常花销都是全家人一滴汗水摔八瓣挖药材、卖干柴、给别人往15里外送山货换钱来维持买油盐、火柴、农具等开支。没钱的日子像乌云一般笼罩着整个家庭,全家人一年难得有几个人穿上新衣裳。饭菜里缺油少盐是常事,一年吃不到3斤油,一个月一盏油灯至少要烧掉一斤煤油,灯捻还不敢拨大。每年的盛夏和初秋有一小半时间家里的饭菜没一粒盐,吃上没盐的饭菜,大人干农活没力气,小孩子走路没精神,读书有气无力,找谁帮扶呢?靠亲戚帮助是非常有限的,各家的日子都不是很好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到做饭的时候,母亲就犯了愁,总要叹息几声,不知道苦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
我家比其他人家穷的原因,人口多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曾经遭遇一场火灾和一场水灾,使一个本来还算殷实的家庭走向贫穷。一场火灾刚度过,而且在父亲做木匠挣钱养家逐渐翻身以后,1956年的一场大水,大哥在被冲毁的房屋中丧身,全家人的生活从富有突然被切换至一无所有,几乎到了绝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家人能够生存下来很艰难。眼泪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父母的眼泪已经哭干了。只有面对现实,振作精神重建家园才是上策。水灾那年我还没出生,感受不到家破人亡的悲哀气息,在沉重的灾难发生以后,父母能够挺过去,承担的生活压力是多么大啊!不敢想象那些年是怎么过来的。父母的伟大在灾难面前体现的多么深刻啊!据母亲说,水灾过后的那个年没吃上一口白面,吃的是没一滴油的野菜。
人们常说,日子难过,年好过,一年的日子是365天,而春节只有几天。我不愿回想父母讲述的那些悲惨故事,可是总也忘不掉,仿佛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
正是因为家庭遭遇一次次磨难,一直难以翻身,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是全村最艰苦的,在农业社时期,这种现状只能年复一年地继续,期盼解决温饱的愿望再强烈都是徒劳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包产到户,才过上好日子。
每年进入腊月,日子一天天便向年靠近,是我们兄弟姐妹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盼着春节这一天早点来临,因为一年里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回有肉的菜,吃上一顿水饺、一顿白面馍馍。经历太多磨难、饱经沧桑的父母与我们小孩恰恰相反,他们最怕过年。看见我们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样子,父母心里说不上是啥滋味。家里的生活与刚发生灾难时相比,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有了改变,起码住上了自己修建的几间石木结构的瓦房,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可是贫穷依旧,最起码的温饱横在面前,困扰着全家人。但无论多么贫穷,年总是要过的,还要想办法过好。
我十来岁起便开始懂事了,对年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年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家里没过年吃的东西,父亲便去一山之隔的河北保定阜平老家众多亲戚家带五花八门的年货回来。父亲成了全家欢度新春佳节的使者。年关将至,父亲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迎着呼啸的北风和厚厚的积雪,“咯吱”“咯吱”地在被白雪覆盖的小路上行走,到40华里外的河北姥爷姥娘、舅舅姨姨家求援。我们天天盼着父亲归来。从他去老家河北那天起,我便天天盼着父亲像英雄般凯旋归来,每天都在村口眺望羊肠小路上有没有父亲的身影,直到有一天,终于在不远处突然出现父亲背着东西缓慢行路的情景,我飞跑着去迎接父亲,跑到父亲跟前,只见他的胡子上挂满霜花,哈着热气,满脸是汗水,我伴随着父亲一路回家。那时候亲戚们的日子相比之下要好过一些,起码能填饱肚子。他们清楚父亲此行的目的。纯朴善良的亲戚们不会让他白跑一趟,家家都要送点小麦和一两斤猪肉。姥爷和大舅家给的最多,空手而去的父亲带回来的是五六升麦子、玉米和几块猪肉及几把红枣、红薯干、三五个柿子,也带回了全家人的快乐和希望,愁眉不展的父母和我们几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母亲和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起早贪黑,将小麦在石磨上磨成面,只等过年了。过年的主食当然是白面,可是就这么一点白面,除蒸两锅枣花馍馍走访亲友、招待客人外,吃到我们嘴里的屈指可数。往往是大年初一和初二吃上几顿就再没指望了。多半是豆渣窝窝头的主食要吃一段时间,然后是玉米面和着70%的野菜干粮度日,即便这样的生活,往往吃不了多久便断粮了,再将秋天晒干的土豆片磨成面,做河捞、菜盒子、“乞丐卷铺盖”吃,肚子空了,什么饭菜都能吃下。
小时候过年还有一项充满节日气氛的内容,那便是二姐买来几张红黄绿的纸张,找村里姑娘们要来花样,将花样贴在几层彩纸上,然后点燃画皮熏成黑色,用小剪刀将黑色部分剪掉便是一张漂亮的窗花。这是二姐的拿手好戏,她的巧手将几个方格子木窗上帖上窗花和两种颜色的三角形纸,非常好看,给贫穷的家庭增添了许多快乐。
放炮是小孩子们过年的头等大事,不管多穷,过年总要买鞭炮和“二踢脚”。对年幼的我们兄弟姐妹,特别是我们兄弟三人,燃放爆竹和“二踢脚”最刺激、最开心,比吃好的、穿好衣裳更有诱惑力。村里哪个孩子的鞭炮和“二踢脚”最多,其自豪感溢于言表,还忘不了炫耀一番,别的孩子都眼红。我将买来的鞭炮和“二踢脚”铺排到后墙角的炕席下,每天都要高兴地掀起席子看上几遍,生怕少了,有一次被弟弟悄悄拿走一个“二踢脚”,我跟他吵了一架。因为穷,买的少,越发觉得到手的东西是那么的珍贵。
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有些事让我禁不住泪眼朦胧。过年了,家里没钱买水果糖,我、姐姐和弟弟便去熟悉的邻家或沾点亲的叔叔婶婶家磕头拜年,每次磕完头,主人家会递给两三颗水果糖,至少要给五六家的长辈磕头,有的人家也没钱买糖,磕完头也没挣到糖块,高兴而去,扫兴而归。春节磕头拜年挣糖块的事,一直延续到我长大18岁当兵前。
没有钱的日子难过,盼望过年穿新衣衫,可是我们兄弟姐妹春节只有哥哥姐姐能穿上一件母亲缝制的新棉衣或棉裤,我和弟弟年纪小,在父母意识里,穿的旧点没啥,只要将破旧衣服洗干净,将一个个窟窿补上补丁便可以了。我和弟弟吵着要新衣服,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也想穿得好看一些,可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这一并不太高的愿望几年才能实现一次。多数时候都是穿着哥哥姐姐破旧衣服改制的,补丁多得很,而且颜色不一,我称之为“百布衣”。
我9岁那年,元旦节刚过,母亲患重病卧床不起,没钱住院,只好请医生打针吃药,家里可怜的一点钱几乎都给母亲治病用了,等到过年时已经没钱了。嗜酒如命的父亲没买一盒烟、一瓶酒。为了让我们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过个愉快的年,父亲花1角7分钱买了100响的一挂鞭炮,大哥和二姐各分到20个鞭炮,我和三弟各30个。春节那天早上,不知带给我多少欢乐的30个鞭炮,不慎被火引燃,噼噼啪啪几下便响完了。我为意外失去这宝贵的几十个鞭炮而大哭一场,屁股上挨了父亲的几巴掌。二姐没舍得放一个,她将自己的那一份给了我。每当想起这件往事,我心如刀割般痛苦。一幕幕伤痛的陈年旧事,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从我记忆深处消失。
如今想穿什么吃什么便有什么,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这是党的好政策给我和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福祉。可是越是日子好过,越忘不了年幼时过年的那情那景。那时春节早上要吃一顿饺子,年三十晚上母亲要剁陷、和面包饺子,我和二姐、弟弟在一旁看母亲擀面皮、包饺子,母亲包的饺子皮薄、陷多,边角捏的工整,她的手工饺子接近圆形,很好看。母亲包饺子时,总要在饺子里包一枚洗净的硬币,预示着谁先吃到谁最有福气。春节早上吃饭,我和弟弟咬一口饺子看看里面有没有硬币,有时候发现有硬币,高兴坏了,以为自己是最有福之人,还被父母夸上几句。过年饺子里包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离开父母的日子里,我们同样要吃饺子,在饺子里也要包硬币。
童年是黄连与蜂蜜勾兑的一壶水,有苦有甜,我喝了一年又一年。
岁月留痕。时间的车轮碾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碾碎了我无数的悲欢。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从童年不知不觉走向老年。如今,小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白米白面、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早已是家常便饭,过年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平平常常。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杭甬项目部 吕奎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