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兴勇
本站通讯员:鲁兴勇
中铁十五局二公司

文化核心是民族精神

—— ——鲁兴勇散文选登(92)


 
       一说到文化,我们自能如数家珍地清点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正在纽约时代广场上与当前“占领华尔街”运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为原型的水墨动画和北京奥运会绚烂“大脚印”,还有上海世博会鲜红的东方之冠以及无数的普通中国人一起,构成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图景,在世人面前重新书写着中华文化的新印象。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追求,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这不仅鼓舞人心,也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不仅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中国的崛起被称作“二十一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文化题材。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社会主义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也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这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底气与实力,三百五十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及国家的形象不断提升。
       回望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一个拥有深刻文化精神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关键。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之路,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识论上的成熟与提升。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在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也留下了不同于任何民族的历史课题——古老文化如何中兴?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等等,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然而,走入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之日,也是古老的中华文化迎来全球化挑战之时。此后百多年间,在中华民族沉沦、奋争与崛起的伟大历程中,中华文化同样经历着艰难的蜕变与新生。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启蒙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漫漫征程上,文化领域风雷激荡。“中华文化如何振兴”这个问题,伴随国运的沉浮,回荡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头。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再到胡锦涛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了文化发展主动权,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与时俱进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深刻的文化精神。
       “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无论世界如何变幻、社会制度如何不同,要巩固发展、长治久安都必须要有一种文化思想来作精神支柱,用以引领时代潮流,统领人心。
       此次党的中央全会以专题的形式集中研究文化问题,不仅体现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表现出了中共中央的高屋建瓴。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大众精神生活消费的基本权益,是世界新兴生产力的推动力。文化是人类用来坚守独特精神家园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民族心理稳定的情感依托。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高尚人格的塑造都需要文化建设的系统发展。“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民生工程,更需要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比如我党特有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是我们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不断从艰难走向胜利的精神保障。我们要坚持弘扬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注重自强不息、至诚至谦、厚德载物等一些列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扬。
       季羡林先生曾预示过: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必将光耀于世界,有出现“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愿景。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的祖先在古代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华夏文明,今天,在中华民族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炎黄儿女一定可以在民族复兴的航程上乘风破浪,迎接更为灿烂的美好明天!

 
(2011-10-20发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网。后转发中直党建网 )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