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兴勇散文选登(72)
过去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现今又演变出了“棍棒之下出才子”的新经验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以打骂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北大而成为家教经验,是喜是忧智者自明。有教育专家指出:长期依靠打骂孩子使其顺从,取得了机械性的好成绩,由此孩子失去了自我创造力和人格的变化,很可能在以后的人生某个节点上就会失败。可以想像如果“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成为了教育子女广为流传的模仿手段,肯定受伤与受害的又是无数的孩子。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们,在情绪过激的情况下,打骂子女时造成孩子伤残甚至丧命的时有发生。谁愿意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比较认同周宏老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说法,我读过他编写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后,不禁思绪万千,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多少孩子因为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赏识而自我发奋成才。
再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各个年龄阶段又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因此,教育引导的方式要因年龄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屡教不改的明显错误那是必须及早纠正,一旦有了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只有适当的体罚与恰当的夸赞相结合,才是合适的家庭教育。我们一直在说,那种唯高考、唯应试的教育目标和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我们要培养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复杂社会和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在刻苦学习上,我国古代就有“头悬梁、锥剌股”和“凿壁偷光”的故事,那都是自觉性发奋读书的典故,对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教育与培养孩子孝心的教育是相同的,父母平日的身体力行与行为示范就是“不言之教”,潜移默化的作用,胜过整天的打骂与千言万语的叨唠。要教导孩子热爱读书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也拿起书本陪陪孩子,这就叫“每天陪孩读读书,日积月累自成才”。其实“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另类家庭教育,只能算作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一个补充,现在有些人认为:学校的常规教育只能培养普通人才,而不同特色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特殊人才。正是在这种过度寄希望于孩子争光的思想指导下,每年的高考前夕,才有了不惜重金请特殊家教,同时也迫使不少父母想出了自以为有用的奇形怪招。
再说了,只有考上北大才算是人才吗?被称为“中国狼爸”的萧百佑,他那“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逻辑折射出的只是家长意志和家庭教育强烈的功利心态,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能理解,但体罚式教育可能适合萧百佑的孩子,但不一定适合于其他的孩子。再者,在现实社会中,家庭中的棍棒教育还少吗?可每年考进北大清华的能有几个。“狼爸”“虎妈”们或许能打得出成绩来,但不一定能打出孩子的好个性,也许能打进名牌大学,但也不能保证孩子一生的幸福。以牺牲孩子的天性和快乐为代价,来满足家长“成功欲望”,是个不值得广为称道的教育模式,有报道“狼爸”在质疑声中也表示会反思自己的家教方式。
(本文2011年11月18日发中直党建网,后转发中国文明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