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绪江
1978年,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铁道兵政治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首都北京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大路画展,之后,以美术双年展的形式开展高端合作,在40多年时间里连续举办了十七届,不仅培育了一大批在中国有影响力的职工美术家,而且画展本身也在中国企业界、美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路画被称为一种美术现象,大路画展伴也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大路画派。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这缘于上小学时二年级的时候,一次上课中无意的涂鸦,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却得到了老师善良的鼓励,由此产生了对画画的浓厚兴趣,以至于在书本的各个角落,图画本的正反面都画了个遍。上初中以后,在班上开始有点名气了,班里的同学都认为我会画画,于是,为了迎合同学们的夸奖,从教室的黑板报到学校的橱窗,慢慢地,画画也从铅笔、到钢笔、粉笔,从单色,到色彩练习,对画画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在家人的关照下,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郭绍纲的素描专著。
1987年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我所在的企业已经兵改工了,但依然有铁道兵的血统,企业的文化建设渗透于每一位职工心中,自然也有不少喜欢画画的朋友、同事。于是,大家相约一道,往返于单位驻地周围画速写,有时间还聚在一起相互探讨,单位工会也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更是吸引了不少爱好者也加入到绘画的行列之中。
1989年的一天,我看到工会关于组织收集第九届大路画展作品的通知后,决定跃跃欲试,并精心准备了一幅山水画,通过工会,到上级工会,再转到北京。但许久以后,却收到了退回的作品,这是我对大路画展最初的认知,是那么遥远、那么深不可测。但从那以后,我不仅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更增添了画画的信心和决心,和厂里其他几个爱好者一起,报考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自学考试,打那以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我们一群年轻人奋战在画板前、宣纸边,汗水与骄阳、毛笔与彩墨,大家沉浸于五颜六色的欢乐和痛苦之中。终于,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三年之后,相继拿到了美术专业的学历证明,并从此走上了一条多彩的大路。
第一次入选大路画展,是1998年的第十一届,虽然没能亲眼目睹作品展览的盛况,但从收到的入选通知书和看到画册里的目录、作品图片,惊喜自当油然而生,那可是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神圣的殿堂啊,那可是和众多艺术高手一同过招的地方啊。
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大路画展,是2004年5月份,中国铁建第十三届大路画展创作筹备会在陕西咸阳召开,会议的创作主题是中国铁建与青藏铁路,会议要求各创作者以青藏铁路建设为历史背景,全方位展示青藏线的风情、风采。这一次,我与众多画家一道,在绘画的领域又一次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那就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劳动之美,讴歌建设之美,并从这里开始,有了之后穿越唐古拉的体验,领略雅鲁藏布江的风采,体会到修筑天路的艰辛,我的眼界与思路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2004年9月,在十三届大路画展的创作采风中,我们组队飞赴西藏,穿越辽阔的西部空域,辗转数百公里车程,来到燕青唐古拉山腹地,在海拔4300米的青藏铁路工地上,和另外几名画友一道,每天画速写,围绕青藏铁路建设,以写实的手法,再现青藏风情和西部大开发的动人故事。
青藏高原对于我就是一个圣洁的梦境,亘古不变地横卧在祖国西部。
初到工地的时候,强烈的高原反应令人窒息,这里阳光强烈、寒风刺骨、氧气稀少、温度极低,气候干燥,尤其是人在呼吸的时候,总有一种压迫感,一不小心就喘不过气来。站着不动尚且如此,工人干活又当如何啊,他们可正是以缺氧不缺意志的精神奋战在高原之巅啊。工作稍微长一点的人,他们的皮肤都是清一色的黑色,这是阳光、紫外线照射的必然后果,但大家顾不得山高路险,也顾不上手机没信号、通信时间长等困难,因为他们骄傲,这是在修建一条前无古人的铁路,他们也亲切地把青藏铁路称呼为国脉,为了这条祖国钢铁大动脉的贯通,从新中国成立起,几代铁兵三上高原,无怨无悔地奋斗,把青春、把汗水、把智慧、甚至有的人把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高原。
怀着崇敬之情,创作很快深入进行。我的一幅反应青藏铁路建设的中国画不仅入选了第十三届大路画展,还获得了优秀奖,当我站在中国美术馆展厅,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上大雅之堂时,成功的喜悦洋溢于外表。
这是我绘画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沿着这个起点,置身大路画派的群体,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劳动之美, 我的多幅表现筑路风情的中国画作品相继参加了不少美术展览,我和其他大路画家的主题作品一道,构成了大路画展的一个又一个亮点。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次到项目、到工地,都要和现场的施工人员唠一唠,了解施工情况,熟悉相关施工工艺环节,并沿施工线路寻找那些感觉好的,打动人的某一个瞬间,或是某一个场景,把筑路者的风范和沿途的风景尽收眼底。
2007年郑西(郑州--西安)客运专线施工正酣,施工大军安营扎寨于巍巍黄土高原。在陕西渭南,我们公司广大指战员正豪情满怀地修建世界上首条湿陷性黄土高原的客运专线。厚厚的黄土、稀少的树木,为表现黄土高原的绘画技法,我每次去项目的时候都留意观察,这是不同于画奇山异石的皴法表现,也不能在画面上表现更多的花草树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稀疏散落的村舍和山腰上的项目驻地,高高升起的企业旗帜,和远处正在铺架的桥梁,构成了一幅别样的山水情怀,在反复写生的基础上,表现黄土高原的灵感油然而生,我很快用一张四尺整纸画了一幅《高高的山岗》,这幅画在首届全国中央企业书画大赛中脱引而出,成功获奖,这也是我以表现高速铁路施工的第一幅作品。
中国的高铁建设方兴未艾,高铁建设者正奔波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就拿我们公司来讲,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参建了郑西、石武、沪昆、哈齐、湘桂、贵广、南广、厦深等十多条高速铁路建设。伴随高铁施工的大发展,表现高速铁路建设的宏伟画卷也在每一位大路画家的心中开始琢磨起来。2010年秋天,石武高速铁路施工迎来施工大干高潮,我和单位同事一道,离开公司机关,辗转千里,来到湖北与河南交界的大悟县,施工大干之际,我一边工作,一边用随身的小本画工地速写,工余时间就在宿舍画工地小景,在工地上虽然画画的条件不太宽裕,单弄一块土工布代替羊毛毡,放在桌子上依然能够解决画国画的基本需求,就这样,几个月下来,居然还有不少收获,一幅幅再现高速铁路建设的山水画跃然纸上,其中一幅画还被《中国铁道建筑报》评为了年度优秀美术作品奖。
建设者的脚步永远在路上,铁道兵的后代从来都志在四方。多彩的画笔始终伴随筑路人的风采,每一幅画都如同无言的诗句,赞美远方的路。
2017年3月,我与同事一道,来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郊的新疆连霍高速公路G30项目扩建工地,这条公路东起连云港,西到霍尔果斯,全长4300多公里,堪称中国最长高速公路,我们所在的工地起点为乌鲁木齐小草湖一端,另一端则是向着国境线的方向铺设。北疆的3月,依然雪花飘飞,光秃秃的戈壁滩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在零下十一度的环境中,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简单的开工仪式。人不多,设计、监理代表、工人代表、项目领导,还有几台挖掘机、推土机,加上准备好的鞭炮,就要开工了。这时,我突然发现项目部的测量人员在标头位置插了一根竹竿,竹竿上系着一段红绳,虽不显眼,但却迎着寒风飘扬,飘得直直的,似乎展示出了一种风貌、一种精神,那是通往祖国西部大门的新起点啊,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路标啊,一个小小的标志,点燃了我的创作灵感,我以大面积的雪地作为主体,远处几台小小的挖掘机作为陪衬,在最显眼的地方刻画了这个标头用的竹竿以及那迎风飘扬的红绳,一幅表现一带一路题材的主题作品随后完成,在2018年7月铁道兵70周年美术展上,我的这幅画成功入选参展。
这些年下来,从十一届入选,到十三获奖,在随后的每一次大路画展中,都有我的身影,伴随着大路画展,我绘画的技艺也逐渐长进,越发成熟,无论是个人的创作,还是参加地方的一些展览,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相继参加了北京、四川、重庆、厦门、广东等多个地方的美术展览,在艺术交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但无论如何,我绘画的主题与表现题材都始终离不开工地、离不开那一条条大路、离不开筑路人的朝朝夕夕,这是作为一名大路画家不能忘却的初心。
有时候回想起来,其实绘画真的很孤独,很个体,很难从创作的某一个细节中找到乐趣,而且大路画家们几乎都是业余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本职工作,每一次的创作都没有专门的场所和集中的时间,和美术界许多专业的、专职的画家相比,最可贵的也许就只剩下丰富多彩的筑路生活了。作为大路画展的一员,在漫长的绘画道路上,更多的是曲折与艰辛,需求与反差,但更亲切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和不舍的情怀,多种因素促使我、鼓励我,给我增强了无穷的动力和信心,因此,我注定要沿着这条大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不管有多远,有多艰难,都义无反顾。
不知不觉,大路画展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我与大路画展也有30年的擦肩而过与20年的深度融合。从大路画展走出的一个个职工艺术家,几乎都成为了各省、市、自治区的美协会员,有不少已经加入了全国美协,尽管如此,依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工作、辛勤地创作,把至真至爱的大路情挥洒于美丽的画卷。
四十年改革开放铸就了中国奇迹,四十年大路画展还将延续筑路人的风景。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这缘于上小学时二年级的时候,一次上课中无意的涂鸦,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却得到了老师善良的鼓励,由此产生了对画画的浓厚兴趣,以至于在书本的各个角落,图画本的正反面都画了个遍。上初中以后,在班上开始有点名气了,班里的同学都认为我会画画,于是,为了迎合同学们的夸奖,从教室的黑板报到学校的橱窗,慢慢地,画画也从铅笔、到钢笔、粉笔,从单色,到色彩练习,对画画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在家人的关照下,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郭绍纲的素描专著。
1987年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我所在的企业已经兵改工了,但依然有铁道兵的血统,企业的文化建设渗透于每一位职工心中,自然也有不少喜欢画画的朋友、同事。于是,大家相约一道,往返于单位驻地周围画速写,有时间还聚在一起相互探讨,单位工会也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更是吸引了不少爱好者也加入到绘画的行列之中。
1989年的一天,我看到工会关于组织收集第九届大路画展作品的通知后,决定跃跃欲试,并精心准备了一幅山水画,通过工会,到上级工会,再转到北京。但许久以后,却收到了退回的作品,这是我对大路画展最初的认知,是那么遥远、那么深不可测。但从那以后,我不仅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更增添了画画的信心和决心,和厂里其他几个爱好者一起,报考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自学考试,打那以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我们一群年轻人奋战在画板前、宣纸边,汗水与骄阳、毛笔与彩墨,大家沉浸于五颜六色的欢乐和痛苦之中。终于,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三年之后,相继拿到了美术专业的学历证明,并从此走上了一条多彩的大路。
第一次入选大路画展,是1998年的第十一届,虽然没能亲眼目睹作品展览的盛况,但从收到的入选通知书和看到画册里的目录、作品图片,惊喜自当油然而生,那可是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神圣的殿堂啊,那可是和众多艺术高手一同过招的地方啊。
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大路画展,是2004年5月份,中国铁建第十三届大路画展创作筹备会在陕西咸阳召开,会议的创作主题是中国铁建与青藏铁路,会议要求各创作者以青藏铁路建设为历史背景,全方位展示青藏线的风情、风采。这一次,我与众多画家一道,在绘画的领域又一次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那就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劳动之美,讴歌建设之美,并从这里开始,有了之后穿越唐古拉的体验,领略雅鲁藏布江的风采,体会到修筑天路的艰辛,我的眼界与思路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2004年9月,在十三届大路画展的创作采风中,我们组队飞赴西藏,穿越辽阔的西部空域,辗转数百公里车程,来到燕青唐古拉山腹地,在海拔4300米的青藏铁路工地上,和另外几名画友一道,每天画速写,围绕青藏铁路建设,以写实的手法,再现青藏风情和西部大开发的动人故事。
青藏高原对于我就是一个圣洁的梦境,亘古不变地横卧在祖国西部。
初到工地的时候,强烈的高原反应令人窒息,这里阳光强烈、寒风刺骨、氧气稀少、温度极低,气候干燥,尤其是人在呼吸的时候,总有一种压迫感,一不小心就喘不过气来。站着不动尚且如此,工人干活又当如何啊,他们可正是以缺氧不缺意志的精神奋战在高原之巅啊。工作稍微长一点的人,他们的皮肤都是清一色的黑色,这是阳光、紫外线照射的必然后果,但大家顾不得山高路险,也顾不上手机没信号、通信时间长等困难,因为他们骄傲,这是在修建一条前无古人的铁路,他们也亲切地把青藏铁路称呼为国脉,为了这条祖国钢铁大动脉的贯通,从新中国成立起,几代铁兵三上高原,无怨无悔地奋斗,把青春、把汗水、把智慧、甚至有的人把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高原。
怀着崇敬之情,创作很快深入进行。我的一幅反应青藏铁路建设的中国画不仅入选了第十三届大路画展,还获得了优秀奖,当我站在中国美术馆展厅,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上大雅之堂时,成功的喜悦洋溢于外表。
这是我绘画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沿着这个起点,置身大路画派的群体,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劳动之美, 我的多幅表现筑路风情的中国画作品相继参加了不少美术展览,我和其他大路画家的主题作品一道,构成了大路画展的一个又一个亮点。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次到项目、到工地,都要和现场的施工人员唠一唠,了解施工情况,熟悉相关施工工艺环节,并沿施工线路寻找那些感觉好的,打动人的某一个瞬间,或是某一个场景,把筑路者的风范和沿途的风景尽收眼底。
2007年郑西(郑州--西安)客运专线施工正酣,施工大军安营扎寨于巍巍黄土高原。在陕西渭南,我们公司广大指战员正豪情满怀地修建世界上首条湿陷性黄土高原的客运专线。厚厚的黄土、稀少的树木,为表现黄土高原的绘画技法,我每次去项目的时候都留意观察,这是不同于画奇山异石的皴法表现,也不能在画面上表现更多的花草树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稀疏散落的村舍和山腰上的项目驻地,高高升起的企业旗帜,和远处正在铺架的桥梁,构成了一幅别样的山水情怀,在反复写生的基础上,表现黄土高原的灵感油然而生,我很快用一张四尺整纸画了一幅《高高的山岗》,这幅画在首届全国中央企业书画大赛中脱引而出,成功获奖,这也是我以表现高速铁路施工的第一幅作品。
中国的高铁建设方兴未艾,高铁建设者正奔波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就拿我们公司来讲,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参建了郑西、石武、沪昆、哈齐、湘桂、贵广、南广、厦深等十多条高速铁路建设。伴随高铁施工的大发展,表现高速铁路建设的宏伟画卷也在每一位大路画家的心中开始琢磨起来。2010年秋天,石武高速铁路施工迎来施工大干高潮,我和单位同事一道,离开公司机关,辗转千里,来到湖北与河南交界的大悟县,施工大干之际,我一边工作,一边用随身的小本画工地速写,工余时间就在宿舍画工地小景,在工地上虽然画画的条件不太宽裕,单弄一块土工布代替羊毛毡,放在桌子上依然能够解决画国画的基本需求,就这样,几个月下来,居然还有不少收获,一幅幅再现高速铁路建设的山水画跃然纸上,其中一幅画还被《中国铁道建筑报》评为了年度优秀美术作品奖。
建设者的脚步永远在路上,铁道兵的后代从来都志在四方。多彩的画笔始终伴随筑路人的风采,每一幅画都如同无言的诗句,赞美远方的路。
2017年3月,我与同事一道,来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郊的新疆连霍高速公路G30项目扩建工地,这条公路东起连云港,西到霍尔果斯,全长4300多公里,堪称中国最长高速公路,我们所在的工地起点为乌鲁木齐小草湖一端,另一端则是向着国境线的方向铺设。北疆的3月,依然雪花飘飞,光秃秃的戈壁滩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在零下十一度的环境中,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简单的开工仪式。人不多,设计、监理代表、工人代表、项目领导,还有几台挖掘机、推土机,加上准备好的鞭炮,就要开工了。这时,我突然发现项目部的测量人员在标头位置插了一根竹竿,竹竿上系着一段红绳,虽不显眼,但却迎着寒风飘扬,飘得直直的,似乎展示出了一种风貌、一种精神,那是通往祖国西部大门的新起点啊,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路标啊,一个小小的标志,点燃了我的创作灵感,我以大面积的雪地作为主体,远处几台小小的挖掘机作为陪衬,在最显眼的地方刻画了这个标头用的竹竿以及那迎风飘扬的红绳,一幅表现一带一路题材的主题作品随后完成,在2018年7月铁道兵70周年美术展上,我的这幅画成功入选参展。
这些年下来,从十一届入选,到十三获奖,在随后的每一次大路画展中,都有我的身影,伴随着大路画展,我绘画的技艺也逐渐长进,越发成熟,无论是个人的创作,还是参加地方的一些展览,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相继参加了北京、四川、重庆、厦门、广东等多个地方的美术展览,在艺术交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但无论如何,我绘画的主题与表现题材都始终离不开工地、离不开那一条条大路、离不开筑路人的朝朝夕夕,这是作为一名大路画家不能忘却的初心。
有时候回想起来,其实绘画真的很孤独,很个体,很难从创作的某一个细节中找到乐趣,而且大路画家们几乎都是业余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本职工作,每一次的创作都没有专门的场所和集中的时间,和美术界许多专业的、专职的画家相比,最可贵的也许就只剩下丰富多彩的筑路生活了。作为大路画展的一员,在漫长的绘画道路上,更多的是曲折与艰辛,需求与反差,但更亲切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和不舍的情怀,多种因素促使我、鼓励我,给我增强了无穷的动力和信心,因此,我注定要沿着这条大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不管有多远,有多艰难,都义无反顾。
不知不觉,大路画展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我与大路画展也有30年的擦肩而过与20年的深度融合。从大路画展走出的一个个职工艺术家,几乎都成为了各省、市、自治区的美协会员,有不少已经加入了全国美协,尽管如此,依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工作、辛勤地创作,把至真至爱的大路情挥洒于美丽的画卷。
四十年改革开放铸就了中国奇迹,四十年大路画展还将延续筑路人的风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