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兵团交建石河子G576线工程部长李文强的匠心之路
石河子讯(通讯员 冯艺琳)八月流火,准噶尔盆地的热浪将戈壁滩上的碎石烤得发烫。在石河子G576线施工现场,33岁的李文强正带着测量队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鱼塘路基段。齐膝的淤泥裹着砂砾不断渗进胶鞋,这支队伍已断断续续在没膝的泥水里测量了三天。当团队内有人建议采用传统换填工艺时,李文强抹掉计算器上的泥渍:“采用抛石挤淤工艺,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还能增效近百万。”
从2015年工作算起,这位年轻人用十一载青春丈量祖国河山。三省五市的辗转轨迹中,他参与建设的石河子线一标公路工程、广平高速公路TJ04工程等3个工程斩获先进单位奖项,个人荣誉簿上镌刻着7项表彰。但比起这些荣誉,工友们更记得他一如既往的严谨态度和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
从2015年工作算起,这位年轻人用十一载青春丈量祖国河山。三省五市的辗转轨迹中,他参与建设的石河子线一标公路工程、广平高速公路TJ04工程等3个工程斩获先进单位奖项,个人荣誉簿上镌刻着7项表彰。但比起这些荣誉,工友们更记得他一如既往的严谨态度和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
匠心筑梦:冬夜里的技术攻坚战
窗外的寒风裹挟着雪粒敲打窗棂,室内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2018年冬,项目部的其他人已经沉沉睡去,李文强的办公室依然亮着“长明灯”。三台显示器在凌晨三点投下冷光,CAD软件里大大小小的图形像跳动的火焰,在他布满血丝的眼眸中流转。
“把钢拱架间距从0.8米调整到0.5米,锁脚锚杆角度优化15度……”沙哑的嗓音在寂静的走廊回荡,他一遍又一遍更换着参数,在草稿纸上演算着数十种不同方案。草稿纸页边密密麻麻的修正痕迹像织就的蛛网。
当晨光染白东方的云层时,李文强正盯着热成像仪监测数据出神。近10个小时的方案推演,他的双手仍在键盘上翻飞如蝶。最惊心动魄的瞬间发生在方案验证阶段——当他用分析软件模拟出最优解时,电脑突然死机。这个把“数据备份”刻进肌肉记忆的工程师,竟破天荒忘了保存,他攥紧的拳头重重砸在桌上,震得杯子里的茶叶渣溅满图纸。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最终缩短工期12天。开春复工时,劳务队王班长看着调整后的方案直嘬牙花:“李工这脑子,比咱们工地的GPS还好使!”而只有老张知道,那些深夜里被揉成团的草稿纸,在废纸篓里堆成了小山。
“把钢拱架间距从0.8米调整到0.5米,锁脚锚杆角度优化15度……”沙哑的嗓音在寂静的走廊回荡,他一遍又一遍更换着参数,在草稿纸上演算着数十种不同方案。草稿纸页边密密麻麻的修正痕迹像织就的蛛网。
当晨光染白东方的云层时,李文强正盯着热成像仪监测数据出神。近10个小时的方案推演,他的双手仍在键盘上翻飞如蝶。最惊心动魄的瞬间发生在方案验证阶段——当他用分析软件模拟出最优解时,电脑突然死机。这个把“数据备份”刻进肌肉记忆的工程师,竟破天荒忘了保存,他攥紧的拳头重重砸在桌上,震得杯子里的茶叶渣溅满图纸。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最终缩短工期12天。开春复工时,劳务队王班长看着调整后的方案直嘬牙花:“李工这脑子,比咱们工地的GPS还好使!”而只有老张知道,那些深夜里被揉成团的草稿纸,在废纸篓里堆成了小山。
精准管控:质量提升的数字密码
2024年国庆攻坚日,技术员小刘在安全通道偶遇摘帽透气的李文强。“李工,您衣服口袋鼓囊囊的,这么厚?”这一问,才揭开了他随身携带的“神秘作战图”的面纱。皱巴巴的小本子,10月15日箱梁浇筑、10月22日伸缩缝安装等节点用红蓝铅笔标注得密密麻麻。副总工许彩英杰目睹过最动容的场景,凌晨的项目部,李文强正对着这些小本子核对进度,手边的杯子在台灯旁投出柱形阴影,馕饼碎屑还粘在嘴角。
“质量提升不是靠喊口号,是要由一个个数据支撑的!”在劳务班组培训会上,李文强在白板上列出触目惊心的数据:某桥队钢筋间距误差导致3次返工,直接经济损失140万。他极力推行的“三检三查”制度,将质量隐患发现在萌芽状态。当第20场培训结束时,活海子互通主线桥的桩基检测合格率达100%,而此前这个数字长期在82%徘徊。技术员小刘至今记得,李工在20多人面前推演荷载分布的场景:“他蹲着画图的样子,像给地基做CT扫描。”
如今漫步在G576线笔直的沥青路上,胡杨新抽的嫩芽与标线相映成趣。前14km通车的欢呼声犹在耳畔,李文强已带着团队在无人机航拍里勾勒后14km工程的美丽蓝图。“工程人的初心,要浇筑在达标的每一寸路基里。”他摩挲着工具箱里那台老旧的计算器,旁边新添的全站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两种仪器的并置,恰似这位青年工程师的写照——既传承着老一辈工程人的严谨,又有着拥抱新时代的创新。
“质量提升不是靠喊口号,是要由一个个数据支撑的!”在劳务班组培训会上,李文强在白板上列出触目惊心的数据:某桥队钢筋间距误差导致3次返工,直接经济损失140万。他极力推行的“三检三查”制度,将质量隐患发现在萌芽状态。当第20场培训结束时,活海子互通主线桥的桩基检测合格率达100%,而此前这个数字长期在82%徘徊。技术员小刘至今记得,李工在20多人面前推演荷载分布的场景:“他蹲着画图的样子,像给地基做CT扫描。”
如今漫步在G576线笔直的沥青路上,胡杨新抽的嫩芽与标线相映成趣。前14km通车的欢呼声犹在耳畔,李文强已带着团队在无人机航拍里勾勒后14km工程的美丽蓝图。“工程人的初心,要浇筑在达标的每一寸路基里。”他摩挲着工具箱里那台老旧的计算器,旁边新添的全站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两种仪器的并置,恰似这位青年工程师的写照——既传承着老一辈工程人的严谨,又有着拥抱新时代的创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