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贵南高铁一工区经理张杰
□记者 尹登明 通讯员 彭嵘 魏民
2021年7月24日凌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贵南高铁重难点工程红渡红水河特大桥成功合龙。指挥大桥施工的是一名年轻的铁二代,他就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贵南高铁一工区经理张杰。
主跨156米的连续梁似一道美丽的彩虹,飞越红渡红水河两岸,成为了马山、都安两县的地标建筑。
当天上午10时,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贵南高铁项目部、业主云桂公司、中铁第二设计院、总监办、马山县、都安县地方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建员工300多人参加了大桥合龙庆典。在合龙仪式上,张杰代表大桥建设者上台作了施工发言。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央视其它几个频道、广西卫视以及报纸、网络媒体对此作了报道。

2017年12月8日,张杰奉命来贵南高铁工地,项目部领导安排他担任一工区经理,工区管段全长9.3公里,主要有红渡红水河特大桥、旧街、新村大桥及两段高边坡石方路基挖方施工。年轻的张杰有实力挑战世界第一桥吗?不少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由一工区总工王海涛、调度员王角、技术员苗强盛、郭国樟等组成的优秀团队,具有吃苦耐劳的超强毅力,是他们给了张杰足够的底气。
世上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事,更何况是建一座旷世桥梁。
跨越红水河的99~100#主墩,需要开挖山体才能施工桩基,但位于南岸的100#主墩位置,是红津古渡遗址,山体岩石上“红津古渡”这几个字,被列为保护文物,南宁市文物局为了保护这几个字,计划切割山体,但工程量大,需要做前期准备工作,因此,主墩施工被暂停。
文物局为了移走“红津古渡”这几个字,动用三台100吨吊车配合,对岩体进行切割。张杰带领工区全体人员密切配合,要人出人,要机械出机械,圆满地完成文物保护,受到文物局的称赞。
广西南宁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质,溶洞特别多,红渡红水河特大桥桥墩下面溶洞密布,给施工造成了很大困扰。一工区调度员王角说:“桥墩桩基有溶洞,里面是空腔很难成桩,旋挖钻一下就掉进去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用混凝土填筑再钻,塌了再填,反反复复直到打成桩为止,稍难一点的桩有时要打一两个月,而130、131号墩16根桩前后打了一年多,最深的桩达到40多米。”

喀斯特地质在工程领域被称为世界级难题。为了攻克不良地质对贵南高铁施工的影响,公司为贵南项目部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强的技术阵容,包括项目经理、书记在内的班子成员、工区管理人员中,共有11人曾在其他项目担任过总工,如此强大的技术力量,成为了张杰战胜困难的坚强后盾。
而张杰能担任一工区经理,领受如此艰巨的任务,源自他扎实的现场管理经验和敬业精神。
2008年7月,毕业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张杰,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他不断为自己充电,于2017年取得了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文凭。参加工作13年来,张杰从事过多个工作岗位。不管是试验员,还是拌合站副站长、站长、项目部调度、施工队队长、拆迁办主任,对每一项工作他都倾尽全力,尽职尽责干好,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受到项目部领导的信任。2018年被公司聘为技术干部。

在甘肃天水宝兰客专,张杰担任西坪隧道队队长,负责2#斜井施工,在斜井进洞100多米后,又被调到社棠渭河特大桥,任桥梁队队长。该桥是宝兰客专全线第一长桥,其中连续两联128米连续梁,跨越渭河和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三个主墩位于渭河河床上,桩基施工难度很大。在这里,张杰经受了复杂桩基、连续梁施工的考验,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桥梁施工经验。

经过几个项目的磨练,张杰的现场管理经验已十分老练,为他攻克重难点工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2019年10月,贵南高铁红渡红水河双线特大桥99#、100#主墩山体爆破到桩基开钻位置,每个主墩布置12根桩基,桩径2.5米,采用旋挖钻施工。由于岩层坚硬,下面又有溶洞,桩基钻孔首先使用直径1.5米的钻头,待钻到设计深度后,再分别换成直径2米、2.5米的钻头扩孔,并将桩基深入基岩1.5米以上。桩基分三次扩孔成桩,这在桥梁施工中是极为罕见的,也说明了红渡红水河特大桥施工的艰巨性。
经过4个月的奋战,两个主墩桩基施工完成。为了追赶被耽误的工期,张杰一股作气,采用钻爆开挖长19.6米、宽14.4米的承台,终于在红水河枯水季节抢了出来,厚达7米的承台分两次浇筑,使之在汛期也不影响墩身施工。

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间,对大桥施工影响巨大。大桥北岸是马山县、南岸属都安县,一桥之隔的两个县都设有疫情检查站,过了桥就回不来,他们只能在大桥工地搭简易帐篷过夜。疫情期间,外地回家过年的人员回不来,当地的又不会干。他和工区总工王海涛、调度王角、技术员苗强盛等就来回跑,一直坚持不停工,在正月初四完成了两个主墩承台施工。
连续梁施工是全桥的重中之重。张杰既要抓施工进度,又要抓安全生产,压力相当大。红水河枯水期水深都有三、四十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0多米,高空加深水作业,安全隐患很大,除常敲安全警钟外,还要具体抓安全作业防护措施落实,杜绝违章蛮干行为。他和各劳务队管理人员沟通协调,建立PDCA模型,并由总工统筹管理,安排工前技术交底,确保大桥施工零事故。
连续梁节段浇筑混凝土,一般都选择在深夜温度低的时候进行,无论是夜间十二点,还是凌晨三、四点,张杰和王角都要去现场督战。广西地处北回归线,夏季太阳光直射地面,酷热难耐,身上的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连续梁腹板内温度更是高达到五、六十度,下去不到两分钟就像洗桑拿,他和总工王海涛、技术员苗强盛每天都要进入腹板内检查挂篮移动、模板安装、钢筋间距等。桥上没有任何荫凉之处,工区现场管理人员的皮肤都变成了古铜色,个个堪比非洲人。为了防止发生中暑,张杰将矿泉水、绿豆汤、霍香正气液等防暑降温用品送到桥上,灵活调整工作时间,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

张杰家在河南,上场贵南高铁三年多来,为了红渡红水河特大桥建设,只回过两次家,加起来还不到10天。他的爱人是一名人民教师,只能利用寒暑假期带着两个孩子来工地探亲。张杰的爷爷病重时,红水河特大桥正处于攻坚阶段,他没有时间回去探望,爷爷去世后才匆忙回家,没见到爷爷生前最后一面,成了张杰心中永远的遗憾。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日,在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张杰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去年,他以突出的业绩被公司评为“2020年先进个人”。
在采访中,张杰告诉记者,一工区总工王海涛从2019年9月上场,一直没有时间回家,他9岁的女儿打电话问:“爸爸,你还记得你女儿的生日是那天吗?”就是铁打的汉子也有柔情啊。直到今年6月,王海涛回咸阳参加交安B证考试,才回家呆了5天。在一工区,全体员工都在工地上过了两个春节,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
建桥虽辛苦,但建设者们无比自豪。
7月24日,一工区一位员工,在观看了红渡红水河双线特大桥连续梁合龙的新闻报道后,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原以为建大桥只是普通平凡的工作,没想到我们干的工程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我感到很骄傲、很自豪!”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张杰、王海涛、王角、苗强盛、郭国樟等一群群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他们情牵祖国,心系高铁工地,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伟大的事业,历史将铭记他们的不朽功绩。
贵南高铁鏖战正酣,红渡红水河特大桥作证。中国铁建英雄的筑路者们,注定将为贵南高铁描绘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壮丽画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