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一个身影依然匍匐在展开的图纸前。常年的习惯,使他早就没了深夜的疲乏和睡意,尽是抖擞的精神和满腔的热血。他——就是公司成都有轨电车项目总工程师曾峥。
明天将是成都有轨电车重难点工程跨绕城桥的关键一役——跨绕城高速桥合拢。作为中国铁建在西南地区投建的首条城市轨道交通,这条线路的重难点工程是跨绕城高速桥,不仅有克服在车流量极大高速公路上方作业而确保零事故的难度,还要为公司在城市桥梁施工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如何保证施工安全?如何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创效创誉?是摆在项目总工程师曾峥和他所带领的技术团队面前的难题。
时光回到半年前,那时的项目刚刚成立,作为典型的“三边”项目(边设计、边出图纸、边迁改),曾峥和技术人员抓住“图纸未出、方案未定”时机,与业主、设计方积极沟通,初衷是为项目创效留足空间。为此他们白天泡工地、深夜研图纸,恨不得将一天掰成双倍来用。
“老李,跨绕城高速桥下车流量这么大,但凡有施工材料掉落,其后果不堪设想,你们几个现场值班人员可不能大意啊!”曾峥一边指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一边对身边的技术员说。
“是啊,曾总,必须使用全封闭施工。安全无小事啊,可如果都封闭了成本、代价自然就要上去了。”
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安全和创效一个都不能少。往往是夜已经很深了,曾峥依然坐在图纸前进行思索。突然,他想起曾听老铁道兵说起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施工场景。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面对湍流的江水、100多米的桥墩。使用了挂篮施工的方案,该方案不仅解决了技术安全难题,还获得了“鲁班奖”。跨绕城高速桥是不是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案呢?说干就干,当夜曾峥就召集技术团队进行讨论。经过团队成员们一夜的细致梳理和详细演推“跨绕城桥两跨变更为一跨改为挂篮施工”横空出世。想法的种子一但发芽,开花结果都将水到渠成。有曾峥提出的设想得到了业主和设计方的充分认可,很快得以推行。这一方案的推行,也促使业主对该项目增加投资3000万元。
绕城桥方案的成功是十年磨一剑技术创效的小试牛刀,更是十年如一日敬业精神的厚积薄发。回想刚参加工作时,从书本到工地的不适感常常让曾峥无所适从。是铁道兵出身的老同志带领他熟悉现场、了解桥墩施工工艺流程、承袭铁道兵精神。
记得那是平凡又难忘的一天,刚入工地的曾峥左手拿着尺,右肩扛着镜,跟在项目部前辈的身后。山里的天气变化莫测,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已是乌云满布。
“要下雨了,小曾你先回项目部驻地别出来。前面还有钢筋堆放在外,被这大雨泡了可就不好了。”铁道兵老师傅一脸严肃的说道。
“可是,这距项目部有3公里,您再往前面走盖钢筋,回去可能有危险啊!”
“快点回去吧,孩子。这是命令。”
“张叔,我和您一起去吧。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早一分回去,就少一份危险。”
“哎,你这孩子。”
……
终于,作为师傅的老兵没能拗得过年轻的徒弟。
山谷中的闪电仿佛要把天空撕破、暴雨中的雷声好像要使大地颤动。就这样两人冒着危险把全部的钢筋盖上防水布,自己却被淋成落汤鸡。暴雨模糊了曾峥的视线,也让他更加理解了责任和意志的深刻内涵。
如果说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先锋需要责任和意志,那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定缺不了责任和担当。在项目同事眼里,曾峥不仅技术过硬,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技术大佬。面对项目部年轻的同志,曾峥总是积极沟通、主动教导。他说:“年轻人来到施工现场,在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中,总有不解和迷茫。我既然早来两年,早学两年,有机会能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项目部质量技术就更有保障。”正是曾峥的无私奉献,和他在同一个技术团队并肩奋战过的三人目前也已在其他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荣获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国家QC成果、一项集团公司优秀专利、一篇集团公司优秀论文奖的背后,是一位不舍昼夜审图纸、不惧风雨跑现场、苦心孤诣做创新、扎实稳健深经营的基层党员技术干部。而他正用技术创效、爱岗敬业、传新解惑继续书写着一线技术先锋的党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