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陕西咸阳6月28日讯(通讯员 尹登明)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生态环保示范工程”、国内首条以建筑垃圾为主导筑路材料的陕西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在通车两年多后,路面依然平整如初,证明了用建筑垃圾填筑路基,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而且工程质量还优于普通填料。
西咸新区是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由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等11家施工企业参建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横贯“泾阳、三原、高陵”三县,是陕西省“十二五”末期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全长122.61公里,设计为双向6车道,时速120公里,是西安在全国高速公路网中东联西进、沟通南北的主要枢纽。该高速在通车两年半以来,经过4000多万辆大小车辆的碾压,路面平整如镜面一般无任何沉降。
这条被交通运输部列为2013年建设的科技项目,大规模消化建筑垃圾600多万吨、恢复垃圾场占用土地3000亩、减少取土开挖面积1500亩、节省石灰17万吨、节约燃煤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900万立方米的绿色环保高速公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技术实力。
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泾阳、三原、高陵既是中国地理原点,又被称为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是旱涝保收的“粮仓”。
公元前246年,战国时代秦国修建郑国渠,在这里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即引高含沙河水,灌溉盐碱沼泽地,使灌溉、肥田、改良土壤一举三得,成为当时中国农田灌溉技术上的一大创举。
放眼望去,一马平川的秦川沃土,国家级农业试验田遍布。筑路取土,势必毁坏大片农田,建设者不忍将良田“开膛破土”。到处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触发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灵感,利用建筑垃圾填筑路基的设想,得到了设计院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寸土寸金,为不触碰国家基本农田这根红线,节约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日益增多的建筑垃圾。陕西省交通厅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了“建筑垃圾在公路中的再生应用技术”科研课题,为西咸北环线路基填筑消化建筑垃圾提供了技术支撑。
陕西省交通厅在6标段划出400米试验段,与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联合启动了科研课题。通过填筑试验,获取相关技术参数,掌握了关键工序控制方法,并采用灌砂法、降差法、弯沉测定等技术措施,将建筑垃圾粒径控制在15厘米以下,再添加1.5%的水泥以增加其黏结性。每层铺筑25至30厘米,再反复碾压7遍,有效控制填筑质量,检测密实度高达96%以上。为防止透水引发路基病害,在最底层和中层铺设防水土工布。经6个月的沉降观测仅为0.6毫米,技术指标超过了普通填料标准,其技术成果迅速在全线推广。
据悉,目前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再生垃圾技术,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是世界上建筑垃圾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20多亿吨,此项技术的成功运用,为国内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通联:陕西省咸阳市迎宾大道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