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网特邀通讯员(范文博 郭万辉 李仕兵)
大桥墩体施工
主墩顺利封顶
“最后一车混凝土入模完毕,下拖特大桥主墩顺利封顶,质量、安全完全符合标准。” 日前,随着监理单位副总监徐秋华的结果认证宣布,由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五公司承建的两河口水电站库区复建工程下拖特大桥主墩顺利封顶,标志着该桥正式进入上部施工阶段。
下拖特大桥为连续刚构桥,桥长560.4m,主墩高度133m,连续刚构梁主跨200m,墩高、跨度均属国内同类桥梁的前列。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下拖特特大桥施工,该项目部组建了“鏖战高原QC小组”,大胆提出改进措施,解决了桩基础爆破效果差、开挖效率低,复杂地质条件桩基人工挖孔、高原地区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淹没区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梁等问题,得到业主和监理单位的称赞。
避重就轻,确保高效施工
“高原地区空气含氧量低,挖掘机、汽车吊、螺杆空压机、活塞空压机、车载泵等设备普遍达不到额定功率,降效30%以上。”项目经理孟凡伟一脸无奈地向笔者吐糟,“同样的工作,有的设备所需的功率是低海拔地区的两倍。”为此,项目部在设备选型的时候,充分考虑设备降效因素,采用更大功率的设备,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保养维护,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当地有效施工时间很短,冬季、雨季、风季漫长,实际可施工时间仅7个月。”这也是孟凡伟的诸多烦恼之一。项目所在地的对外通道仅一条泥石道路,道路条件差,雨季期间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冬季沿线道路有结冰,材料供应困难,实际的最佳施工时间仅10月一个月,施工效率大打折扣。
为了抢抓工期,项目部采取错峰备料的方式,在运输条件好、材料消耗量小的时候充分备料,冬季停工期间地材及次年所需的一部分钢筋全部拉到现场,避开雨季、冬季影响,尽可能减小材料供应对现场的影响。
同时,他们加大人员、设备、材料等资源投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风季期间,施工人员在上午完成墩顶的吊装作业,在下午大风时段干一些风险较低的工作,降低风险作业风险;雨季期间,除了做好防雨措施外,项目部还每天跟踪当地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工作,浇筑混凝土等重要工序尽量选在天气较好的时间,并提前排好计划。初冬时间,他们结合当地气温变化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冬季施工措施,尽量延长施工时间,完成更多的施工任务。
应用新设备,巧解爆破难题
“两河口水电站为高山峡谷地貌,桥梁基础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褶皱基岩、裂隙发育、走向复杂,桩基础挖孔施工时卡钻、钻杆折断都是家常便饭。”孟凡伟刚来项目时,经常是在到处救火,汇报问题的电话就没停过。
“最难对付的是无处不在的裂隙,极大地减弱了爆破效果,钻1m的爆破孔仅能有效出渣0.3m,施工效率极低。”尽管早已找出了解决办法,孟凡伟每次提起还是感觉头疼万分。
“办法都是想出来的。”孟凡伟和他的团队在工地上铆足了劲,每天奔走在桥梁的各个工作面中间,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讨论,在充分考察现场情况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内业已成熟的技术方案,确保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并得到认可。最后,该项目决定采用新型螺杆式空压机增强动力,“一字形”“梅花形”等多型钻头结合使用的方法,钻孔与破碎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成功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岩钻孔难、爆破难的问题。
同时,他们还利用爆破孔灌浆有效削弱裂隙对爆破的影响,并根据现场试验加密爆破孔、调整装药量,极大改善了爆破效果,对提升质量、工期缩减、降低成本都有很大成效。
精心呵护,6000㎡墩体无裂缝
每当谈起项目的墩体施工,现场技术员都十分自豪:“得益于施工过程的有效控制,我们连续施工300多天,下拖特大桥两座主墩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及133m高墩身近6000㎡的外露面未发现一条裂缝,顺利通过质量验收。”
据孟凡伟介绍,由于项目地处高原,阳光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极大(已测得的最大温差达31℃),结构物的阴阳面温差也很大,混凝土表面极易产生裂缝。为达到理想的温控效果,除了采取常规的减少水泥用量、薄层通仓布料、循环水降温的措施外,该项目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白天遮阳、晚上保温,洒水不间断,定时为墩体量“体温”,直到强度达到100%。
同时,下拖特大桥位于两河口水电站库区,水库蓄水后主墩淹没深度达121m,墩身混凝土除了要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耐久性要求也极高,抗渗、抗冲刷、抗冻融等均要满足要求,质量控制难度大。为此,除了控制配合比外,还要重点控制混凝土的外观、薄弱面(冷缝)。
为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该项目选用了平整度高、安全性好、效率高、结构轻的液压爬模。该型模板面板采用进口visa板拼装,接缝处平整度在1mm以内,模板工作平台最宽约2.5m,模板提升耗时仅2小时左右,施工安全、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有效保证。为控制裂缝,该项目还在钢筋骨架外增加了一层钢筋防裂网,有效防止了表面裂缝的产生。同时,为避免混凝土浇筑不当产生“冷缝”,项目部在混凝土浇筑时改良了泵管接驳方式,采用360°循环布料,严格将每层铺料厚度控制在30cm~50cm,在初凝之前覆盖,有效防止了“冷缝”产生。
2017年,“鏖战高原QC小组”先后获得“全国铁道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股份公司优秀QC成果奖”,用孟凡伟的话来讲,这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