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筑高墙,正气扬家风

江河奔涌必溯其源,巨木参天必固其根。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家风恰似永不干涸的泉眼,滋养着民族精神的沃土。当春风拂过斑驳的青铜器,当秋雨浸润泛黄的典籍,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孝道传承,始终如同北斗星辰,指引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归途。
犹记童年时,院子里的老杏树筛落点点金阳,爷爷坐卧藤椅抽着旱烟,讲述着家族的过往:“那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饥馑遍地,他挑着箩筐辗转百里,将最后半袋粟米留给卧病的老母。”他的手指抚过泛黄的家谱,墨迹斑驳处,“孝悌忠信”四字如刀刻斧凿。彼时尚不解其意,直至目睹九旬太祖母弥留之际,全族三十余口人昼夜轮值榻前,方知孝道不是书本铅字,而是血脉里流淌的温度。
那年腊冬,父亲因琐事与爷爷争执失言。素来温和的爷爷竟拿起藤条,在漫天飞雪中执行家法。堂屋里,父亲跪着的身影与檐下冰棱相映,从此“父母呼,应勿缓”的训诫化作脊梁里的钢骨。而今父亲还常抚着那道浅淡的疤感慨:“家风不是柔风细雨,而是铸魂的熔炉。”
腊月廿六的灶火映红了奶奶的脸庞,她将新制的棉衣细细叠进蓝印花布包裹。飞针走线的轨迹里,藏着对四叔远行的牵挂,针脚绵密处,缝着跨越山河的思念。那一刻,我看见的不只是御寒的冬衣,更是奶奶对儿子的温暖密码。
从《礼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的古训,到今日“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孝道始终是中华文明的伦理基石。它不仅是家庭的和弦,更是社会的黏合剂。当我们在清明细雨中擦拭先人碑文,在中秋月圆时传递思念,实则是在续写文明的长卷。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契约,让散落四海的炎黄子孙始终血脉相连。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孝道已不再局限于晨昏定省的传统范式。它化作视频通话时耐心的倾听,变成智能手环监测的健康数据,演进为跨越代际的文化包容。但内核始终未变--那是人性最深处的温柔,是文明最坚韧的纽带。当我们以孝道浇筑精神高墙,用正气涵养时代家风,便是为民族复兴的巍峨大厦,垒起最坚实的基石。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张林伟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翟润洁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翟润洁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郝伟亮 孙立斌 贠焕军 刘利/文 郝伟亮贠焕军刘利吕画眉/图
来源:作者:晏泰杰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马小玲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翟润洁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杨晓芳、樊琳、周莹、张祎、刘杏子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