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中的钢铁舞者

  4月的内蒙古草原尚未迎来第一抹新绿,狂风裹挟着沙粒掠过铁道线,能见度骤降。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准格尔铁路公司管内三道渠站,25岁的连结员赵江紧贴着车体逆风前行,工作服上已结满黄褐色沙尘。这是近十天来小站调车组迎战的第4场沙尘暴,也是11位平均年龄不超25岁的青工们连续坚守岗位的200多个小时。

  听音辨位的硬核作业

  “风速每秒15.5米,调车组全员检查防护设备”,4月6日一大早,对讲机里传来调车长赵小雷沙哑的指令。在能见度不足的极端天气里,这群钢铁“舞者”练就了特殊本领——戴着口罩呼吸的同时,竭力用对讲机传递信号,凭借触觉确认车钩连挂状态......连结员孙凯弓着腰,像盲人探路般摸索着车辆连接处,突然被横风掀起的石子击中安全帽,发出“当”的一声脆响。

  “习惯了,我们把这叫做风沙的问候”,他拍了拍反光马甲上中铁一局的标识,那道荧黄色的“生命线”在沙尘中忽明忽暗,如同浑浊天气里的灯塔。

  负重前行的装车挑战

  在日均装车9列、486辆的高强度作业下,调车组的足迹在站场编织成密集的网。调车长赵小雷的电子台账显示:4月以来作业量同比激增37%,夜班比例高达65%。

  “现在每趟车都是公司引流增量的‘生命车’”,他指着对面煤棚上堆成小山的粉煤,那是今天我们要攻下的任务。尾部连结员孙凯顶着7级大风攀爬车梯时,手套与铁质扶手的摩擦系数因沙粒附着骤降,他索性用牙齿咬住作业工具,双臂肌肉虬结如钢缆,在2.5米高的车顶与狂风角力。

  沙粒浸润的钢铁柔情

  临时值班室的铁皮墙被风沙捶打至砰砰作响,站务员周龙腾正用提前准备的清水冲洗眼中的沙粒。“这比去年那场沙尘暴温柔多了。”他笑着展示外衣口袋里的全家福,照片边缘已磨出毛边。老师傅汪巍抬着保温箱踉跄进门:“烩面片来喽!”话音未落,饭盒上已落满细沙,青年职工小梁打趣道:“大哥又给加孜然了。”笑声中,11件反光马甲整齐挂在墙上。

  数字背后的坚守

  值班室的电子屏闪烁着鲜红数据:单日最高装车10列,刷新开站纪录;作业人员平均体重下降2.6公斤、连结员单次作业弯腰78次、调车长每班次呼喊指令超300句、每列货车装车时间压缩至43分钟......

  “这些数字会说话”,赵江很平静的说道。

  当43021次货物列车鸣笛驶出站台,调车组又迎来了新的作业指令。他们的身影渐渐隐没在昏黄沙幕中,唯有反光马甲在狂风中划出倔强的轨迹。不觉间,夜幕悄然降临,沙暴暂歇,站场探照灯将几道“守夜人”的身影投射在煤堆上,恍若一组青铜群雕。这群与风沙博弈的铁路人,用血肉之躯守护着蒙晋运输动脉的畅通,他们的脚印虽被风沙掩埋,但车轮与钢轨的轰鸣,正在将春天的讯息传向远方。(谭帅、王少帅)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