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花”的父亲

       记得小学课本里有篇文章叫《赶花》,写的是作者在槐花飘香的时节漫步槐树林中,遇到养蜂人,并与之交谈的事情。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养蜂人赶花的艰辛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赞美了为了酿造生活甜蜜而不辞辛劳的人们。当时学习的时候更多是感受到“赶花人”的辛勤,大了以后,才知道父亲也是一位“赶花人”。
       父亲生于四川巴中,虽不在成都平原,但依然是青山绿水、气候宜人。那里春季就是油菜花开的时节,所以父亲开春时候就会很忙,到了夏天,就会奔赴远方。在78年的夏天,来到了甘肃陇南,遇到了母亲,就在当地安家再没有“赶花”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赶到了最大的一朵花,不走了。”
       记忆里的父亲很能干,什么都会,养蜂、种地、木工等等,也很辛苦。每天回来的都很晚。因为我们是外迁到村里,所以不能分土地,父亲就靠帮别人种地干活来养活家人。庄稼人靠天吃饭,甘肃本就是一个干旱少雨的省份,遇见极旱天气,家中生活很难,最难的时候,父亲给别人干一天活,只能吃一小碗洋芋搅团(土豆泥做的主食),然后带一大碗回家给我们。记得父亲仍然很乐观,从没有过怨天尤人,因为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培养自己的三个孩子上大学,有出息。”每天再苦再累,他都会坐在门槛上看书写字,然后给小小的我们教东西。也正是因为他的坚忍努力,家里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他写得一手漂亮字,就去了县里林场当书记员,我们也搬离了借住的木房子,住到了林场的土房子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在林场,父亲仍然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自学了很多药材方面的知识,不同的季节都会去山里采草药,和寨子里的赤脚医生学习配方抓药。慢慢的父亲在县里也小有名气,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但他一直坚持“与人为善”的祖训,从来都是热心帮助他人,遇见困难的人家,都会免除药费。后来机缘巧合,经人介绍,父亲去了兰州市药材站工作,虽然是临时人员,但是我们也跟着来到了兰州市。因为父亲的努力拼搏,我们从小就在省会城市接受教育,也因为他的口传身授,我们也都比别的同学懂事许多,知道努力学习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也是完成父亲最大的梦想唯一的方式。
       因为药材生意需要全国各地推销,所以父亲每年在家时间很少,他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带各地的好吃的,感觉他出差回来一次,我们就过一次年,非常的幸福。也因为他常年不在身边,更多的教育责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因为从小家贫,没能读书,一直在家里照顾我们学习生活,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方式教我们做人做事。印象最深的就是因为贪玩考试考不好,母亲边哭边打我。小时候是害怕,到了初中则是知道了心疼母亲,也再没有让母亲失望过。哥哥、姐姐和我一个个的都考上了大学,姐姐上班后还读了山东大学的在职研究生。村里老人常说我们是父母的骄傲,但人到中年的我,愈来愈深的感受到,这样平凡而伟大的父母才是我们真正的骄傲,没有他们那样艰辛的培养我们,哪里会有今天的成就。
       但是造物弄人,工作稳了,生活好了,父亲却走了。父亲是2012年离开的,7月份查出肺癌,9月份就走了,走的很匆忙,就像年轻时候“赶花”一样。 村里老人说,这是父亲积德行善一辈子才有的“福分”,免受病痛的折磨,去那边享福了。我相信是真的,他是赶去在另一个世界保佑我们,庇护我们。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高梦琳郝伟亮刘利贠焕军/文郝伟亮高梦琳贠焕军吕画眉/图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郝伟亮 贠焕军 刘利 吕画眉/文 郝伟亮贠焕军刘利吕画眉/图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杨晓芳 王姝羽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郝伟亮 刘利 贠焕军/文 郝伟亮 刘利 贠焕军 吕画眉/图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林赤喜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