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脚下“11汉”

  (谭帅、王少帅)若不是地方企业昇能集运中心的存在,这里或许就是一座连导航也找不到的小站,但,它却是我国西煤东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站西端咽喉引出,向东贯通大秦线,直达北方四港;向西接东乌与浩吉铁路至宁东地区;向北经巴准线、大准线至东北地区,煤炭运输四通八达。它,就是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公司准格尔铁路公司管内三道渠站。

  自2024年7月过后,小站人员增至11人,平均年龄25岁,最小青工21岁。

  三月辽阔的蒙晋大地,列车穿梭在连绵的山脉间,一座座大山中的小站,连接着偏远地区与外部的广阔世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驻守在这些山间小站,成为车站营运、“乌金”外输的“守护星”。这里没有智能联锁设备的光影闪烁,没有现代化站舍的玻璃幕墙,只有两间蓝色活动板房在山脚下伫立。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11名年轻娃儿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在2024年无联锁条件下创造了提前42天完成160万吨运输任务的奇迹,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一局青年的“铁成精神”。

  钢铁哨所:草原深处的特殊“战场”

  两间活动板房构成了小站全部的“家当”。12平米的运转室里,简易低版本的站场示意图覆盖了整面活动板墙,红蓝记号笔标注的列车轨迹密集如蛛网;隔壁休息室的铁架床上,11个印着“安全标兵”字样的搪瓷缸整齐排列,杯底沉淀的茶垢,彷佛记录着他们的无数个不眠之夜。两公里外的农家院里,一条二十米长的通铺便是他们每日歇居的地方。

  “刚来这里的时候还是很迷茫的,后来慢慢喜欢上了这里,它这里竟然还是无联锁状态下运营的,很具有挑战的哈”,00后的站长贺康打趣道。

  无联锁设备意味着每个道岔必须人工摇动确认,并且还需要双人双岗进行。冬季零下25度的寒夜里,调车长吴旭亮裹着两层棉大衣,在3.5公里站场间徒步巡检,手信号灯在狂风中划出颤抖的光弧。连结员小李的棉鞋里虽垫着数层鞋垫,依然挡不住寒气从钢轨传导至全身,但手中的对讲机却始终精准地发出每一条指令。

  “设备虽然无联锁,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体的‘联锁’”,贺康掷地有声的话语,字字烙在了每个小站列兵的心间。

  数字突围:血肉之躯创造的效率“神话”

  2024年,小站160万吨的年装运目标分解到日计划中,意味着他们要在无联锁设备的条件下,每天完成4383吨的极限挑战任务。刨除节假日、公路煤炭供应不及时、设施设备故障等系列不可控因素,留给他们冲刺任务目标的时间已然大大缩减。

  站务员兼货运员秦浩伟的货运系统账号,在凌晨三点时仍在键盘的敲击声中运行着,独创的“阶梯式配空法”将车皮周转率提升至98%。当第160万吨煤炭提前42天完成装运时,他那持续紧绷的脸上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双布满裂口的手掌也在那一刻紧紧交叠。

  在这个没有联锁系统的车站,值班员黄正南的笔记本堪称“最强大脑”,278页的行车日志里,精确记载着每趟列车的到发时刻、品类、换长、载重及天气变化等各类数据。也正是这些浸透汗渍的手写记录,才支撑起了日均作业较同类车站提升30%效率的“神话”。

  精神丰碑:新时代的铁人奋斗“图谱”

  挂在板房外墙的“铁成式”班组奖牌下,压着11份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2024年防洪抢险期间,小站全员连续58小时坚守站场;蒙西最寒冷的冬季到来之时,他们用圆锹铁铲人工除冰作业,有效保障了78趟重点列车通行。他们用行动创造了全站365天无责任延误的纪录。

  当业主国家能源集团新准铁路有公司2024年度的荣誉证书颁发至贺康手上时,颁奖词这样写道:“他们用脚步代替信号电缆,用责任构筑安全防线,用11双手托起了草原钢铁动脉。”如今,“温馨小家”大通铺的墙壁上,分公司“铁成式”班组奖牌与业主“先进班组”的证书交相辉映,在记录他们无声奋斗历程的同时,也见证了过去那段最为动人的奋斗图谱。

  汽笛呼啸而去,艾草随风摇曳。当一列列火车一次又一次的驶过这片土地时,山间小站的准格青年人同步吹响了奋进号角。他们也亦如一株株野花,在日复一日的向下扎根中,逐渐绽放出向上生长的盛景,他们用脚步和汗水向我们讲述着那册——“准行”光阴的故事!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