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长安
“哇塞!好壮观哟。”小王激动的大喊起来。节假日期间, 我们驱车来到美丽的吐鲁番盆地,曾几何时我都在向往着来到这充满吸引力的地方,看一下在小说中提到的“坎儿井”,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当车子行驶在吐鲁番高速路上,你可以看到在绿洲外围戈壁滩上,顺着高坡而下有着一推推的土包子,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田地间,这就是“坎儿井”竖井口。据说“坎儿井”始于西汉时期。
“坎儿井”是荒漠戈壁地区一种特殊的水系灌溉系统,它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相传“坎儿井”与万里长城及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然而吐鲁番的“坎儿井”相当神奇,它全长5000多公里。
“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通过利用地下水在地下开挖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中建筑,它适用于山丘、高温地区,主要用于通过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对农田、植被以及居民用水。由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风沙大、太阳日照时间长,大量的水在地面均被日照而蒸发,所以新疆各族人民为了能够把水源留住,让水源用之于民,在古代时期就发明了“坎儿井”水利工程,利用地下暗河来灌溉土地。
我们有序来到进口处,眼前便是宏伟壮观的景象,“坎儿井”墙壁光滑平整,有的是用精妙绝伦的砖石砌成,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上千年,但是这些砖依然完好无损。“坎儿井”的结构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河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每当春夏季节,有大量的积雪融化及雨水汇集流下山谷,潜入到戈壁沙滩下,当地人们利用山体的坡度,很是巧妙的创造出了“坎儿井”水利工程,让大量的雪水为当地人们服务,引导着地下水灌溉着大片农田。“坎儿井”不怕炎热的天气,狂风沙暴,在地下缓缓奔流着,因水流稳定,,自今仍在使用着,“坎儿井”它保证着吐鲁番地区农业、畜牧业及人们的水源。新疆吐鲁番各族群众,根据盆地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特点,经过长期实践才创造出这庞大的水利工程。经向导介绍,吐鲁番“坎儿井”建于18世纪末,它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地区,有千余条之多,连接起来,可达到5000公里,所以被称为“地下运河”。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修建,我们跟随着向导讲解,来到了“坎儿井”竖井处,沿着竖井口来到地下暗渠处,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部分,介绍说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最长可达25公里。暗渠全部由地下挖掘,因此工程十分的艰巨,在开挖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吐鲁番各族人民创造了木棒定向法,在挖渠时又创造发明了油灯定向法,在竖井上挂上一盏油灯,挖掘者背对着油灯,始终陶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这些创造体现了吐鲁番各族人民杰出的智慧。暗渠越深空间就越窄,仅能够容下一个人弯腰向前而行,由于吐鲁番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挖掘作业空间又非常的狭小,因此要挖出一条长25公里的地下暗渠,不知道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我情不自禁的用水捧起暗渠中清澈见底的水,立刻就感觉到冰凉刺骨,前面的行人也在喊着“太凉了,好刺骨啊”,我借着光线看见暗渠中有几条鱼儿在欢快的游荡着,鱼身上那片片鱼鳞,在光线中忽闪忽闪的,真像穿了一身银亮的盔甲,显得十分快乐,自由自在游玩着,当我用手去抓时,鱼儿一下子就躲进石缝中不见了,不一会鱼儿又露出小脑袋,两只眼睛警惕的观察着,听向导说,这些鱼属于冷水鱼的一种,肉质非常鲜美而且稀少。
“坎儿井”除了壮观的建筑外,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参观完“坎儿井”,我深感历史的博大精深和吐鲁番地区各族人民的伟大智慧,这是一座奇迹般的工程,也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汗水,这座古老巧夺天工的建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可以消逝,但文明却能够永远流传,我永远铭记这次游玩参观的经历,发自内心的说“让我们珍惜历史,保护文化遗产,将这份智慧传承下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