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峰
本站通讯员:郭志峰
中铁建大桥局

戈壁滩上的“骆驼”团队

—— 记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三公司喀叶墨项目

  沙漠之舟,说的其实是骆驼,它性情温顺、不畏风沙,更重要的是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它横穿沙漠,所以骆驼被冠以“沙漠之舟”的美称。在古代社会里,骆驼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现如今,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也像“沙漠之舟”——骆驼一般,以顽强的耐力,不屈的精神,不惧恶劣环境,日日奔走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地区,这就是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三公司的喀叶墨项目。

  喀叶墨项目在2017年6月份正式上场,全长44.2km。主要包括路基土石方、沥青混凝土路面和79座涵洞、12座小桥、4座中桥,2处互通立交等施工任务。从起初的4人,到现在的47人,这支团队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一颗颗坚毅刚强、吃苦耐劳的心。

  项目所处地区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端,降水稀少,夏季炎热,蒸发强烈,冬季干燥、寒冷,全年几乎都笼罩在风沙天气之中。这样的风沙天气不仅给项目职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对施工现场也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但这些都没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依然奔走在施工前线,像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一般,他们矢志不移、吃苦耐劳,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项目“先行者”——郑长伟

  从1995年入职以来,郑长伟一直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完成各项任务指标。自1997年入疆以来就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在这里修建公路、打造水利工程等,他的足迹几乎跑遍整个新疆。

  从科员到项目经理,郑长伟从未自高自大,每天都准时上班,以身作则。他不是在工地上,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因风沙天气的缘故,郑长伟接任喀叶墨项目经理以来,嗓子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即便如此,他还是一边吃中药,一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凡事都亲力亲为,大到项目的材料合同,小到职工的饮食,他都十分重视,每件事都力求做到最好。

  他从不畏惧困难,即便这里的天气恶劣,荒无人烟,到处都是忙忙戈壁和沙漠,他始终冲在最前面,经常带领项目部技术人员深入工地,考察地域情况,筹划施工总体布置、科学制定各项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各项工作计划、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并带领项目员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和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事实证明,他的努力为后续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地基础。现如今,项目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而进度的超前、质量的优良、员工群情激昂,受到了业主、监理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优秀工共产党员”,郑长伟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还不忘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约束自己,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党务知识。

  “其身正,不令而行”,正是在郑长伟的影响下,项目职工也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内涵,积极准备、报考一建;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学习“安康杯”安全文化知识等。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工作经常获得业主的表扬,在2018年综合检查评比中荣获第一。

组织“领头雁”——李杰

  1988年参加工作,从铁路项目到公路项目、水利项目,李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作风,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围绕项目项目生产经营计划,抓好队伍建设、支部建设、宣传报道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的称号。

  项目部职工多远离家乡,逢年过节,李杰组织开展了相关节日活动,套圈、猜字谜、包饺子······让职工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氛围,同时也体会到项目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李杰还带领党员参观当地红色纪念馆,领悟革命先辈们为屯垦戍边事业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传承和发扬好“沙海老兵”的奉献精神。

  李杰不仅关注项目职工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心系工地,与当地政府协调征拆之事、与当地警察携手完善安全维稳之事、与环保局协调处理废水之事······他还时常参与工地上、梁场的安全文明施工之事,劳务队的管理也十分细心地过问。

  不仅如此,李杰还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以实际行动履行央企的社会使命,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深入维吾尔族同胞的村落,了解学习当地文化,与附近乡村开展帮扶活动,并慰问驻村工作队和困难村民,向当地学校捐助“爱心书桌”等,这一系列行为均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维族同胞的赞扬。

  更重要的是,李杰还代表项目积极配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建设管理局解决和田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携手共建幸福路。一年来共安排当地维族农民工 247人就业,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致富,2018年4月份又一次性接收和田县克格孜艾日克村维族农民工22人。

“铁军”排头兵——姚长城

  拌和站站长姚长城,自1980年开始参加工作,到如今已经工作快40年了,从一个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到如今头发稀疏的中年人,从一位气宇轩昂、威武不屈的铁道兵,到如今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的工程人,他既见证了兵改工的历程,也见证了大桥局的不断崛起。

  “来单位工作就应该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不要计较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不要贪图自己得到了多少,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工作······ ”

  那是1997年,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一个项目的人都住在一个不大的地窑子里,日常办公也是在地窑子里。地窑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在地下挖个深坑,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有条件的就在顶上放几根椽子,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尽管地窝子可以抵御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是通风较差,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极大。

  除了居住环境外,当时的交通也不太便利,项目部出去买个菜都需要一个小时。当时还没有GPS也没有导航,有些地区还荒无人烟。有一次,姚长城开的车在大雪天迷路了,最后全凭感觉和经验才找到回项目部的路。“不要求吃多好,吃饱能干活就行······ ”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姚长城和他的战友们完成了克拉玛依引水工程,这样的不畏艰险的铁道兵精神一直延续到喀叶墨项目。

  尽管姚长城已经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但是他还是坚持与技术员们同睡同起。从7点起床,到3点睡觉,几乎日日如此。就算晚上躺在床上,也不会直接呼呼大睡,而是反思今天的工作,捉摸明天的工作:如何供应合格的混凝土、如何做好车辆的焊修、机械保养问题、如何与施工现场协调、如何完成混凝土浇筑计划量······由于施工现场临近315国道,在协调供应混凝土的时候,姚长城还得时常考虑车辆安全的问题,从而保证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前不久,老丈人逝世,因工作需要姚长城没能回去尽孝。为此,妻子还心生怨言。“有什么办法呢?其实不仅是我对家庭愧疚很深,咱们干工程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况,我的事情并不值得一提。”

  入职以来的这几十年里,姚长城一直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始终贯彻“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兵精神,发挥着光和热,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作为一个老铁道兵,我已经到了知命之年,未来还是这些年轻人的,多干实事,总结经验,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难的不会,会的不难,凡事多考虑,多琢磨,将铁道兵精神延续下去,年轻人是有希望的。”

“沙漠勇士”——闫海

  试验室副主任闫海,负责现场检测工作,经常来回奔走在全线44公里之间,每天都会到施工队伍中去,发现问题时,自己能解决的就解决了。南疆和北疆的路基标准不一样,所以,闫海经常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新的标准和制度。试验工作检查多,但闫海并不畏惧,而且十分自信。在喀叶墨项目建设指挥部举办的“劳动竞赛试验检测大比武”活动中,闫海荣获第二名,得到业主的肯定和表扬。

  闫海一直保持着廉洁自律、公平公正的作风,且对每个施工队伍都保持一致的态度。由于项目雇佣了一部分维族人,较难打交道,这些都难不倒闫海,语言不通的时候就动手比划,交流工作问题。

  闫海不仅仅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还乐于助人。

  在一次沙尘暴天气中,下班的闫海隐约看见路口站着4个维族高中生。当时,浓密的沙尘铺天盖地,能见度极低,况且这几个高中生还是女孩儿,一直待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存在着极大的危险。尽管工作一天的闫海已经十分疲惫了,但他想都没想,就停下车来,将她们送回杜瓦乡的家中。事后,孩子的爷爷通过车牌号认出了闫海,并热情的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就是因为交通不便,所以那个路口经常出现一些像这四个高中生的一样的当地人,在大太阳地下、在沙尘暴中拦车坐,我们就是要修建一条四通八达的路来,让他们也享受到交通的便捷。”闫海笃定地说道。

  其实,闫海更像是一位沙漠勇士,在这里散发着自己的能量。近日,在G315国道2539处一辆社会运输车自燃起火,浓烟滚滚,下午刚上班的闫海首先发现这一危情后,立即奔过去,并报备项目部。由于事发地距离消防部队较远,交警调派消防车来需要1、2个小时,作为项目代表,闫海积极配合交警,迅速抽调水车及消防器材,赶往出事地点,并且毫不畏惧,亲自上阵,协助交警及地方派出所进行抢险救援。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奋力营救,大火被成功扑灭,有效地避免了一场车毁人亡事故。

  工作以来,闫海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始终秉持着“自己分内的事不是困难”这一理念,圆满地完成了一项项任务。很多人不愿意干试验这一行,觉得试验的活又脏又累,提升的空间还小,但是闫海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既然从事了试验工作,就应该从心底爱它,竭尽全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态度不仅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也成功地引起了外单位人员的注意,但是闫海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初心。“我现在所知道的施工工艺和试验检测能力都是大桥局培养的我,人不能忘恩负义,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也得益于大桥局,知恩图报,路才能走得更长。”

90后版“梭梭草”

  刘源,一个工作两年的90后职工,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刚入职的时候就开始了2个月的夜班生活,第三个月开始学习内业资料,第四个月便自己独立管理一个工点。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整理资料,已经成为他不变的工作习惯。

  不同于其他施工项目,由于喀叶墨项目所处地区长期处于风沙天气中,所以,现场施工经常受到天气的制约。工期不急的时候,刘源就带着施工人员回拌和站避风,遇到比较着急的活时,他们就在车里躲避沙尘暴。沙尘暴来袭也不可怕,沙尘暴走后才让人心累。刚做好的模板,中间便堆积了一层黄沙。这种隔层肯定会影响施工质量,所以只能让工人们清理掉。但是由于沙尘暴过于频繁,再加上模板空间狭小,清洗较困难,所以有时候工人干的不是很合格。刘源则耐心说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令其整改完善,使得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报检标准。

  遇到洪水意外来袭的时候,也令人十分无奈。基坑刚挖好,便被冲毁,只能重新开挖;支好的模板又堆满了淤泥,只能加固,重新开始。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刘源从不抱怨,他总是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认真研究图纸、学习规范、遵守标准,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头天晚上会仔细回顾、检查当天的工作,以确保第二天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像沙漠里的梭梭草一样,刘源总是默默无闻地付出,为项目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其实,有很多90后都像刘源一样,为项目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热血,毫不犹豫,无怨无悔。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所以喀叶墨项目能够克服风沙困难,同进同退,积极投身建设这条沙漠公路,保证项目施工的正常、平稳、顺利进行。

  项目经理郑长伟(右一)现场指导工作

  项目书记李杰给少数民族工人送清凉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