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的旧时光——读《乡土中国》有感

打开《乡土中国》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已被费老的文字带回了儿时的记忆,金黄的麦穗中传来大人们喜悦的交谈声,在忙碌的田埂旁,我们玩泥巴、掏蚯蚓,在潺潺的小河边,我们摸鱼抓蟹。夕阳西下,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大人、小孩不约而同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辑录而成,多年来,这本书受到社会学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推崇。在书中,费老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而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师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全貌。
乡土中国的情结是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的,费老正是看到了这种情结的力量,“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偷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注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们很难在城市中感受到令人踏实和舒服的泥土气息。现在的我对老一辈身上难以抹杀的乡土气息深深地依恋与迷恋,怀念老屋的青砖绿瓦白墙,怀念挂满果的柚子树和微风轻拂竹林的婆娑声,更怀念农闲时一家人躺在老屋的院坝纳凉,看着满天繁星,听着姥姥姥爷讲种地的学问。老一辈们不仅懂种地的学问,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我永远记得姥爷说过,“只有嚼进肚子里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永远抢不走的。”正是因为这样,后辈们才能在祖辈的支持下走出故土,飞向高楼大厦。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利民化,一间间老屋轰然倒塌,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表明现在已经不是费老所写的那个时代了,我们很难感受到令人踏实和舒服的泥土气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到故乡。
几千多年以来,中国从土里生根发芽,繁衍生息,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领域,乡土气息深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并一代又一代延续至今,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底,乡土气息是埋藏在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根。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