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古文《宋玉对楚王问》颇有心得,文中楚襄王开门见山地问宋玉:“先生你大概有失检的行为吧?为什么百姓对你非议很厉害呢?”宋玉在坦承自身缺点的同时,以有歌者唱《下里》、《巴人》等民俗歌曲时台下合者甚众,而唱《阳春》、《白雪》等高雅名曲时台下能合者寥寥为例,来标榜自己志趣绝俗,接着又通过凤与鷃、鲲与鲵的对比,来展示自己的非凡气度和行为超群的清高情怀。但无论怎么对比解释,宋玉当时不合群、品行不被人们所理解接受,大概这是事实。
宋玉本是楚国大夫、大诗人屈原的学生,他秉承师风,志向远大、格调高雅,品质无疑是好的。然而,他性格却又清高孤傲、超凡脱俗、难以合众,终致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在仕途上失意潦倒。
法国作家莫里哀说:“人格高尚的人被他人说没有人格是天下最可伤心的事。”现实中,与宋玉相类似,品行本来不差,但遭人非议的例子并不鲜见,这对我们党员干部的品行修养至少带来三点启示。
内存雅志,但不因雅绝俗。一个人内存雅志,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本是难能可贵的,但如果因此而自命清高、脱离群众,不但于己进步不利,而且也无益于社会民众,这大概是封建士人宋玉失意潦倒的重要原因。内存雅志是对信念、事业和高尚人格的精神追求,赵本山从民间艺人到“火”遍全国的艺术家,其中必然倾注了他对信念和艺术的执着追求,然而,从他百看不厌的系列《小品》到央视连续热播的《马大帅》、《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等,哪一部艺术作品又能脱离东北农村的乡风民俗呢?有人说雅是在俗中孕育的,这不无道理。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下里巴人”的朴俗往往是孕育高雅品行的良田沃土,热爱人民、学习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性的根本体现,脱离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不但已丧失党性,而且品行修养也难成正果。荷花具有清白之质,香远溢青,亭亭茎直,被周敦颐誉为花之君子,然而荷花却把根深植于污泥之中,从不拒绝污泥的滋养,这也许就是对“存雅志而不绝俗”的最好诠释。
坚守操行,但不清高偏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坚守党性原则,生活俭朴谨慎,道德情操高洁的人往往会招致一些人歧视和妒忌。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固然不能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但也不能处处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人。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思想或主义要想统一意识形态都是徒劳无益的。然而,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苦难的耶稣能够影响感化后世千千万万的信徒,可见,美德与至善的言行充分结合起来,产生的感召力是无法估量的。“虚圆建功、执拗偾事”,谦虚容人是成就事业的关键,高贵的品行如果建立在特立独行的高端上,人们往往对之望而却步。没有组织的培养、同志的帮助和群众的支持拥护,一个人是难以有作为的,那些清高自大,恃才傲物,因志趣习惯不同而嫌弃甚至鄙视他人的同志,就品行而言是谈不上有很深修养的。有的党员干部品行并不差,但处事“卓而不群”,对人要求过高,“教善”太严,最终曲高和寡、至察无徒,甚至招致不少人非议,其中的教训是应该认真汲取的。
笃行善事,但不标榜作秀。“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品行修养不是作秀给人看,也不能仅停留在“心动”上。广积善,方能成大德,重品行的本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积德和行善。然而,积德行善不是迷信的人所奉行的“为了求福而去行善”,做好事一旦掺杂个人功利目的,那么其善举也就贬值了。出了点政绩,就犹如母鸡下蛋般“个大儿、个大儿”地叫个不停,不但使人生厌,而且还会招来妒忌。所谓“阳善功小”就是这个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事往往是只做不说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身在公门,受国家之俸禄,为百姓谋福祉本是职责所系、理所当然,如果做了点好事,出了点政绩,就到处作秀取宠,甚至居功邀官,其品行和形象就会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毛主席这两句话是对党员干部笃行善事而不标榜作秀的谆谆告诫。
明白了这些,也许,那些与宋玉境遇相似的同志该会免招非议了。
宋玉本是楚国大夫、大诗人屈原的学生,他秉承师风,志向远大、格调高雅,品质无疑是好的。然而,他性格却又清高孤傲、超凡脱俗、难以合众,终致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在仕途上失意潦倒。
法国作家莫里哀说:“人格高尚的人被他人说没有人格是天下最可伤心的事。”现实中,与宋玉相类似,品行本来不差,但遭人非议的例子并不鲜见,这对我们党员干部的品行修养至少带来三点启示。
内存雅志,但不因雅绝俗。一个人内存雅志,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本是难能可贵的,但如果因此而自命清高、脱离群众,不但于己进步不利,而且也无益于社会民众,这大概是封建士人宋玉失意潦倒的重要原因。内存雅志是对信念、事业和高尚人格的精神追求,赵本山从民间艺人到“火”遍全国的艺术家,其中必然倾注了他对信念和艺术的执着追求,然而,从他百看不厌的系列《小品》到央视连续热播的《马大帅》、《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等,哪一部艺术作品又能脱离东北农村的乡风民俗呢?有人说雅是在俗中孕育的,这不无道理。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下里巴人”的朴俗往往是孕育高雅品行的良田沃土,热爱人民、学习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性的根本体现,脱离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不但已丧失党性,而且品行修养也难成正果。荷花具有清白之质,香远溢青,亭亭茎直,被周敦颐誉为花之君子,然而荷花却把根深植于污泥之中,从不拒绝污泥的滋养,这也许就是对“存雅志而不绝俗”的最好诠释。
坚守操行,但不清高偏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坚守党性原则,生活俭朴谨慎,道德情操高洁的人往往会招致一些人歧视和妒忌。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固然不能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但也不能处处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人。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思想或主义要想统一意识形态都是徒劳无益的。然而,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苦难的耶稣能够影响感化后世千千万万的信徒,可见,美德与至善的言行充分结合起来,产生的感召力是无法估量的。“虚圆建功、执拗偾事”,谦虚容人是成就事业的关键,高贵的品行如果建立在特立独行的高端上,人们往往对之望而却步。没有组织的培养、同志的帮助和群众的支持拥护,一个人是难以有作为的,那些清高自大,恃才傲物,因志趣习惯不同而嫌弃甚至鄙视他人的同志,就品行而言是谈不上有很深修养的。有的党员干部品行并不差,但处事“卓而不群”,对人要求过高,“教善”太严,最终曲高和寡、至察无徒,甚至招致不少人非议,其中的教训是应该认真汲取的。
笃行善事,但不标榜作秀。“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品行修养不是作秀给人看,也不能仅停留在“心动”上。广积善,方能成大德,重品行的本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积德和行善。然而,积德行善不是迷信的人所奉行的“为了求福而去行善”,做好事一旦掺杂个人功利目的,那么其善举也就贬值了。出了点政绩,就犹如母鸡下蛋般“个大儿、个大儿”地叫个不停,不但使人生厌,而且还会招来妒忌。所谓“阳善功小”就是这个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事往往是只做不说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身在公门,受国家之俸禄,为百姓谋福祉本是职责所系、理所当然,如果做了点好事,出了点政绩,就到处作秀取宠,甚至居功邀官,其品行和形象就会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毛主席这两句话是对党员干部笃行善事而不标榜作秀的谆谆告诫。
明白了这些,也许,那些与宋玉境遇相似的同志该会免招非议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