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东去,汉水西来。
两江交汇,把大武汉分隔为汉口、汉阳、武昌三镇,166个湖泊星罗棋布,4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串联成“海纳百川、众水归一”的巨大水网,浸润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独特景观。
位于武昌东南部的南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熠熠生辉。作为武汉市第三大城中湖,南湖水域面积7.67平方公里,总岸线长23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8年11月12日-13日,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湖北武汉市督察发现,武汉市南湖整治工作严重滞后,截污治污工作落实不力,大量污水直排,湖泊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让南湖重新水清、岸绿、景美,是武汉人一直以来的愿望,也是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具体行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国“两会”期间,湖北代表团更是以全团名义提交了《关于支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的建议》。
人勤春来早,机械轰鸣、车辆穿梭,走进武汉东湖高新区南湖初雨调蓄池建设现场,入眼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200余位工人在雨中鏖战,城建公司党员突击队队旗迎风飘扬,建设者们正在抢工期、抓进度,努力推动南湖实现鱼翔浅底、水清岸绿水生态新格局。
被称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并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业集聚、寸土寸金,故而采取“向地下要空间”建调蓄池。作为中央环保督察的重点项目,南湖初雨调蓄及景观提升工程以“草长莺飞、水碧天蓝”“地下蓄水池、地上建公园”为目标,于今年1月13日,正式开工。
项目负责人郭全介绍,该项目在一处规划公园绿地上建设,紧邻南湖两处雨水排口,周边居民众多。南湖初雨调蓄项目包括建设初雨调蓄池、初雨收集管道及转输管道等,是在全盘梳理南湖污染成因的基础上拿出的应对之策。
初雨,即降雨初期约20分钟内的雨水,含有灰尘、油污、垃圾等污染物,是污水重点源头之一。“初期雨水上洗天、下洗地、最后洗管道,是最脏的。”郭全说,下雨后大量面源污染冲刷入湖,温度上升、湖水流动性差,湖泊就容易发臭。
为收集与处理初雨,该项目将建立一座容积2.1万立方米的调蓄池,铺设515米长的初雨收集管道及1515米长的传输管道。建设初雨调蓄池,可以如海绵般贮存地表径流初雨,雨后再错峰经绣球山泵站输送至龙王嘴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有效防止初雨造成的面源污染从雨水排口进入南湖。
项目总工程师齐广霜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施工进度。初雨调蓄池全部为深基坑作业,基坑面积3540平方米,基坑深度平均11.8米。“项目开工以来,我们加班加点施工,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人员轮休、机械不停,由于临近南湖,必须赶在汛期前封底。”
施工通道窄,场地和时间有限…项目建设面临多个问题,项目被铁路、小区院墙和高校包围,为顺利施工,在场地内建设了一座承重80吨的混凝土栈桥,开通一条内循环通道。目前,项目已于2月8日完成支护桩浇筑施工,现场人员正全力保障土方开挖,确保实现5.31封底目标,避免汛期强降雨带来的影响。项目建成后,调蓄池将全面藏于地下,地面进行绿化及景观建设,“地下处理雨污,地上变成一座生态公园”。
“收集处理初雨,只是提升南湖水质的一方面,真正改善南湖水质,还要靠全面截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绝非一日之功。”郭全说,能保质保量完工,让工程尽早为南湖重现碧波发挥作用,是全体项目人员的共同心愿。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智慧、水文化、水经济,目前,东湖高新区正在大力推进“七水共治”,以创建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城建公司也致力于打造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样板,积极营造武汉新城山水城融合的美丽画卷,为武汉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