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兰线通车后,遵照毛主席的题词精神和国家铁路建设计划,开始了兰新铁路的建设,一处自然又是参战的主力。
这里讲几个小故事。
(1)
兰新线是建国初期国家投资建设的一条最长的铁路干线。它东起兰州西抵乌鲁木齐,全长1901公里。线路跨黄河,越乌鞘岭,穿千里戈壁,闯百里风区,过天山,地质复杂,气候恶劣,物资奇缺,运输不畅,生活和施工都存在着异乎寻常的困难。为加快施工进度,于是便派人外出四处寻觅料源,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
兰新线大爆破施工法
1958年8月10日,一处十四工区调度员孙毓和、团总支书记罗维杰和公安特派员杜振华为一组,离开驻地出去“找料”。不料在戈壁滩迷失方向,找不到了归路。三天过后所带食物和水早已用完,最后只好喝尿解渴,但也没有忘记使命。待单位派人找到了他们时,他们竟在沙尔发现了硝矿!硝是制造炸药的主要原料。于是由劳资股长于习廉带领100多人立即去挖煤熬硝。不仅满足了本单位的需要,还支援了兄弟单位。仅58年到59年两年自产硝1565.4吨,煤5943吨,同时还有石灰和土水泥2790吨。仅此就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200多万元,既保证了施工急需,也大幅度降低了工程造价。
(2)
兰新线自52年10月1日动工,到66年1月1日交付运营,共计13年零3个月。其中最著名的大、难、新、险项目,有河口黄河大桥、乌鞘岭盘山线路、百里风区路段、疙瘩台土石方、天山隧道群等。一处参战和独立完成的有乌鞘岭、百里风区、疙瘩台“三大战役”。
乌鞘岭隧道施工现场
乌鞘岭是一处在兰新线参加的第一个重大战役,该区段47公里内有隧道7座2645米,桥梁15座717米,涵管62座,土石方601万立方米,且地质复杂,空气稀薄,一年之中半年处于冰雪之中。为加快施工进度,局在这里组织了3万多人200多台机械的大会战。其中一处3、7、13三个联队参战。由于职工们日夜苦战,仅用了10个月时间,就通车乌鞘岭。
会战结束兄弟单位撤走后,一处继续了兰州到乌鞘岭190公里线路的剩余工程,直到全部交工。五十年代气势磅礴的名画《移山填海》,电影《马兰花开》的情节与人物原型,均取材于乌鞘岭工地。
土方施工大干
(3)
安西是有名的“风库”,哈密至鄯善为“百里风区”,吐鲁番到盐湖又通称“三十里风口”,常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为大风期,一般风力7到8级,有时高达10到12级。1961年4月一列客车通过时,车窗玻璃全被狂风卷起的沙石击碎,车体油漆打尽;1204次货车在三个泉到天山间遇大风,尾车连同车长一起被风推下路基。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无顶货车的盖布被风撕裂成布条。
开山筑路
1958年4月,一处3000余职工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吃尽了苦头,刚搭好的帐篷被忽然吹起的大风刮到半天宛如风筝,被褥衣物一扫而光。人站立不住,只能抱堆爬倒在地。虽把半截帐篷布埋在地里,打钢钎地桩捆牢,也不管用。最后大家便按帐篷大小挖一大坑,再把帐篷埋在坑里,背风面掏一甬道出入,这样才较好地抵御了狂风的袭击,站住了脚开始安心筑路。这种藏身之处,工人们都叫它地窝子。
工人们在地窝子前合影
为抵御狂风,又从13间房到飞跃、大步、疙瘩台间,凡路肩临风面都增砌卵石;每隔500米修建一座混凝土避风洞,供作业人员和日后的巡道工躲避。为了与大风争时间,职工们提出了“小桥不过日,中桥不过月”的口号,大大加速了施工进度,三年工期只用了两年就达到了铺轨程度。
使用机械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