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由铁道兵演变而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被推向市场,在生存与较量中求生存,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谋发展,管理能力逐渐强大,人才荟萃,经营承揽、施工产值、利润、职工的收入是兵改工初期的若干倍,员工的吃住行、工作条件、成长进步等今非昔比。
今与昔的员工收入
职工的收入高低,与企业的综合实力有直接关系。企业从提高员工待遇、留住人才、发挥其知识和智慧的战略眼光去考虑,从二十一世纪开始,由于企业承揽、完成的铁路、公路、市政、水利等工程逐年增多,利润也逐年大幅提升,经济实力直线上升,在历年的工资改革中,职工的收入持续递增,如今一名工人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兵改工初的140多倍。而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住房公积金,也是10年前无法比的。企业发展从慢步到快步,与时代发展一个节拍,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强大了,职工也富起来了。一些职工说出了心里话:“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才满,没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高收入的今天,我们赶上好时代了!”
改工初一名普通工人出满勤,月工资加津贴52元,除去15元左右的饭菜票钱、采购生活必需品费用。所剩有限,舍不得买好衣服,花钱很节俭,全年积攒不下多少,春节回一次家买点年货,给父母留一点钱,只剩路费了。如果娶了媳妇,家属来队住一段时间,除去租房、买米买面买菜的钱所剩无几,若有个孩子,买奶粉、玩具、零食,工资花得一干二净还欠账。我在上海马桥、长桥、虹桥、闵行4个项目工作期间,收入与上海人不在一个档次,衣服挑最便宜的买,上一次街,不敢进饭店品尝一回上海菜肴,大排面2元一碗,见上海人吃,自己直流口水,只能吃得起一碗1角2分、2两粮票的阳春面。有一件事记忆很深刻。1986年春节前,我去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看见模特身上穿的西装很漂亮,没挡住诱惑,一咬牙拿出5个月积攒的116元工资买了一套银灰色西装。这在当时可是奢侈品,谁舍得买呀?我回家过年,亲朋好友都羡慕,归队后,有个四川籍工人春节后要回家探亲,却没钱买一套体面一点的衣服,无奈之下,他借我西装穿上回家。企业被推向市场的那些年,处于起步和“试水”适应期,资本积累有限,员工收入低是必然。我从十五局二公司一本简史中看到,从1984年到1999年的16年间,公司人均毛收入69687元,除日常开销,所剩不多,基层工人还拿不到这么多,干一天才有一天工资,下雨、停工没工资,也没生活费。企业底子薄,经济困难,过紧日子。那时休探亲假只发60%的工资,这个规定执行20多年。许多职工为了挣钱养家,一年回一次家甚至两年回一次还不敢把假期休完。1992年6月我从闵行煤气储罐站工地调往处党委宣传部时,在工程队上班8年,省吃俭用,只攒下200元,全部家当是一个装满被褥和生活用品的包装箱及一台21吋彩电,1994年集资建房,首付1万元,手里只有3千元,四处借钱,这仅有的3000元都是一家3口从嘴里和买地摊衣服省下来的。
帐篷、活动房与楼房
改工初的头两年,参加西龙海铁路三门峡张茅段技改工程施工的职工有1000多人,10多人住一顶10多平方米的帐篷,空间小、睡80厘米宽的上下铺都能克服,恼火的是因土地租赁方怕影响日后复耕,2个段部、10个工程队的院子和空间都未能硬化,只有帐篷内的地面是砖铺的,雨天院内和通往外界的路泥泞不堪,没法下脚,晴天干透留下密密麻麻的脚窝子。为了取暖,每个帐篷内设一个砖砌的火炉烧煤取暖、烧热水。因通风不畅,室内空气很差,遇上大风天气,烟囱里的烟倒灌,烟雾弥漫,呛得受不了。1000多名职工在这样的环境里熬过两年时光,圆满完成了铁路技改任务。两年后,帐篷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纸板房,这种房子当时质量很差,墙壁隔层是劣质纸制成的“马蜂窝”,房顶同样是“马蜂窝”隔层,不隔热、不防寒,夏热冬冷。春冬季节,员工用电热毯暖被窝,时有忘记调档而烧坏电热毯、被子被烧糊甚至引发火灾。而盛夏季节,室内像蒸笼,一栋纸板房一台吊扇,呼啦呼啦转个不停也难以驱热,蒲扇和折叠扇成为职工们降温的主要方法,仍然酷热难耐,满身是汗,中午根本无法睡觉,许多职工用冷水从头到脚淋几遍降温,晚上有时热得通夜不能睡觉。那时没有洗衣机,职工的衣服都是手洗。段部、队部的办公设施很简陋,宿舍与办公室一体,房间很小。
现在的基层单位,办公与宿舍用房大多是楼房,而且很宽敞,哪怕工期只有一两年项目,也要选择环境好的位置租赁楼房,多数还是装修一新电梯房。宿舍配有木床、木衣柜、电视机、烧水壶,洗浴设施一应俱全,洗衣服有洗衣机。有的项目办公与住宿即使是活动房,也是隔热隔冷的,再经过铺设陶瓷地板砖或木地板等一番装修,装有空调,哪怕是施工队宿舍也有空调,美观实用、舒适,与楼房相差无几。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宾馆化的住宿环境,与曾经窘迫的条件相比,变化天翻地覆。
一个菜与四菜一汤
兵改工后相当一个时期,基层工程队、指挥(项目)部,员工的伙食简单,除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法定重要节日,一周吃两顿肉菜就很不错了。我在工程队8年,没吃过一个鸡蛋,端午节没吃过粽子,更别说敞开喝饮料、啤酒、白酒了,想喝自己去买!早餐咸菜、馒头、稀饭,中午和晚上长年累月基本上都是一个大锅菜,从最初一个月15元左右生活费到后来500元左右都是自费。单位负担不起职工的生活费,一是资金紧张,企业负担不起。二是福利差,除节日会餐,日常生活费由个人拿。大概从1984年到2016年长达32年时间,生活费都是个人承担,因此对伙食挑毛病的人多,自己花钱,就得吃到可口的饭菜,一角钱的菜也应该吃到肚子里。有的工程队,个别职工因饭菜不合口味,掀桌子的事时而发生。从8年前开始,基层单位职工吃饭不再掏生活费,而且普遍是四菜一汤或者六菜一汤,荤素搭配,聘用的厨师手艺都不错,烹、炸、炒、炖、焖样样在行,端上餐桌的饭菜色香味俱全,众口难调的饭菜不再有人挑毛病。这个变化的根本是企业富裕了,职工才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洗澡难与24小时热水澡
从部队到改工后大概20年间,基层指挥部、段、队与当兵时一样没澡堂,对员工来说,痛痛快快、舒舒服服洗一回澡成为一种奢望。作为效益源头的工程队,职工干得都是重体力活,装卸水泥、挖基坑、抬砂石料等等,夏天干活,一天要出几身汗,身上一股汗臭味。没有洗浴室,每天中午和晚上下班,要在室外用冷水冲洗一下身子。冬天每个班的宿舍都留有值班人员,烧一桶水,大家下班回来洗一下头就不错了,十天半月轮到自己值班时,多烧点热水,用两盆水在房内简单擦洗一下,就算洗澡了。因陋就简,竹竿、石棉瓦搭建的露天厕所,蛆虫乱串、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打一次药管几天又是老样子,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
现在的基层单位,居住的楼房,多数宿舍带卫生间,装有热水器、浴霸、坐便器、洗脸面盆,24小时可以洗热水澡,干净整洁、舒适的卫生条件,比家庭还优越。
“慢火炖”与升迁快
兵改工以来的30多年,在员工职务提升方面与现在不在一个天平上。那时候一个企业的干部人数所占比例很小,不到6%,从一般干部到副科级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考验期,甚至更长。我37岁被招聘为新闻干事,48岁才熬到副科,53岁正科,与我同龄的或者同时代的员工,在仕途上经历的过程跟我差不多。因为提拔太慢,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出现“人才饥荒”。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些年企业承建的工程不饱满,而且每个指挥部下设几个工程队,工人是主力军,干部少自在情理中。从2013年起,企业改变经营策略,从国内到海外占有市场份额多,需要管理人员极速递增,每一项工程都需要一个由班子成员、各部门正副职组成的管理团队。随着一大批曾经的铁道兵指战员退出同甘苦共患难的企业,取而代之的是70、80、90、00后新生代,他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为了企业发展需要和留住人才,提高能力强、有才干的年轻人待遇,除增设二级咨询、一级项目经理、一级经营经理、高级管理专家、一级主办、二级主办等多个与正副处、正副科同级别的岗位,提拔重用一批人才外,各单位打破年龄界限,将贡献突出的50岁左右的年轻人放在总经理、副总经理、副经理、一二级主办等重要岗位,年纪轻轻便担任科处级领导,享受丰厚的政治、经济待遇,这在十二三年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近些年,正因为有一大批中高端管理人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产值利润逐年攀升,员工的工资、绩效稳步提升,中国铁建这个新型的企业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快速发展。
中铁十五局集团常山江项目部 吕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