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利
本站通讯员:吴胜利
建筑

都在这了!政信大咖观点集锦

政信投资集团作为行业开拓者,领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走在理论研究的前沿。2022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丰富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为未来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政信产业发展也步入2.0时代,从助力地方基建到全方位助力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资源整合平台化的赋能模式。接下来盘点一下过去一年政信大咖们的精彩观点。

  政信产业联盟理事长吕世杰:

  观点一:以新基建投资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政信金融产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完成自身的升级,适应新发展的需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观点二:对于新基建投资机遇,不管是企业、金融机构还是个人,都需要关注区县的发展,关注“十四五”期间的地方产业布局,更要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机会。

  观点三:县域城投市场化转型非常有效的路径就是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力量。

  政信产业联盟常务秘书长、政信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李建勇:

  观点一:改革开放40年来,政信产业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支柱。因此,我们相信,政信产业将成为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背景下,民族复兴、百姓富裕和国家强盛征途上的一个重要优势。

  观点二:政策性金融工具扩容,是当前形势下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将极大解决地方“资本金不到位、项目建设无法推进”的问题,推动这些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达到“稳增长”的目标。

  观点三:随着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能源等独特优势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将被放大,对经济的带动性增强,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观点四:对于任何一个项目都精心打造,不仅需要从源头把好每一关,更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专业的团队,最为关键的是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研习地方发展规划,项目要看发展需求、着力而发!

  政信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岳鹏:

  观点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面临隐性债务财政预算有限,产业投入不足,招商引资压力,思维模式的陈旧,项目储备不足等困难,地方政府用经济手段去治理的时候,主要就是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金化的手段把资源、资产、资本、资金之间的转化形成了多种支撑,最大化助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

  观点二:伴随时代发展,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地方城投平台的历史使命和功能定位将从建设主体逐渐转变为国有资本经营主体和国企改革创新主体,区别性地发展成为资源配置平台和产业经营平台,将在经济发展、引导创新和服务民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观点三:城市群是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中西部的崛起,需要城市群持续发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引领作用,更要发挥城市群在促进投资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观点四:以政信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两个抓手一个是新基建,一个是国企改革。新基建成为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中国通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范宗杰:

  观点一:未来政企合作的重点是为地方政府或平台公司提供平台式的服务,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观点二:无论是EPC+F还是F+EPC,在确保政府不违规举债的前提下,风控是王道。

  政信投资集团政信金融中心总经理王利军:

  观点一:金融无小事,只有把风险控制到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形成成熟的操作机制和标准,才能更好把风险牢牢控制在“笼子里”。

  观点二:投资投的就是底层资产,底层资产简单来说就是你投资资金的最终流向,投资的核心在于底层资产的质量,所以投资一定要穿透产品去看底层资产,辨别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和优质性。

  中国政信研究院政策研究员、政达集团总裁董峰:

  观点一:从长期看,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基石,这个格局在中长期都不会改变。

  观点二:基建+产业+人口+金融构成了基本的城市发展生态,这也是政信金融由原来支持单一结构的发展,到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政信国际开发集团董事长黄钧:

  观点一:全球经济下行,欧美地区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全球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引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资本的首选避风港,而香港已经成为中国政信产业与国际资本最佳的结合点。

  观点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具有政府资源整合的独特优势,在资金来源上具有低息、长期、大额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跨期盈利”的方式来解决长期公共融资领域的难题。

  2022年政信投资集团顺应时势,深耕政信领域,笃行不怠,以匠心致初心,以坚守铸卓越,取得可喜的成绩。2023年开启新征程,政信投资集团逐梦前行,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